近期浏览 期刊档案 全文阅读 专访 书评 译者随笔 优先出版 海外原创
资讯中心
——国际简讯 ——国内简讯 ——期刊导航 ——新书推介 ——专题研究——案例集萃
首页>杂志浏览>资讯中心>新书推介

《技术谬论——人如何成为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为什么企业/组织对“数字化颠覆”(digital disruption)的反应应该集中在人员和流程上,而非技术本身?答案从这本书中或许可以找到。数字技术正在扰乱各种规模和形式的企业/组织,管理人员因此争先恐后地寻找有助于提高其组织竞争力的技术解决方案。这本书为管理人员和商业领袖提供了一份如何在数字化颠覆中生存的指南。但它不是一本关于技术的书,而是如何借助技术力量组织变革。作者认为,数字化颠覆主要与人有关,有效的数字化转型涉及组织性的动态和工作完成方式的变化,只关注选择和实施正确的数字技术是不可能成功的。应对颠覆性数字化的最佳方式是改变公司文化,使其更加敏捷、更能承受风险和更具实验性。

作者与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评论(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和德勤公司(Deloitte)合作,进行了长达四年的研究,开展了覆盖多达16 000 人的调查,并访谈了沃尔玛、谷歌和Salesforce 等重要企业的经理。他们引入了“数字化成熟度”的概念——利用新技术提供的机会的能力——并讨论了数字化转型的具体内容,包括培养数字环境、实现有意识的协作和培养实验思维。每个组织都需要了解其“数字DNA”,才能停止“实施数字化”(doing digital),开始“实现数字化”(being digital)。

数字化颠覆不会很快结束,普通员工在职业生涯中甚至可能会经历无数次颠覆性变化。因此,本书提供的见解将适用广泛且持续。 

(李澜)


《深圳试验——中国即时城市的故事》

深圳是中国近几十年来经济转型的原点。1979 年,在中国普遍贫困的背景下,邓小平支持了一项大胆的提议,在香港边境旁边的农村地区试验经济政策。该地被指定为深圳市,并在不久后成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40年后,深圳成为一个拥有2 000 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一个国际公认的数字技术中心,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经济区。一些人认为它是一个现代奇迹城市,其成功完全归功于集中规划和靠近香港的区位。而后,尽管中国政府使用“深圳模式”建造了数百个新城镇,但没有一个城市能够成功复制深圳的经济水平。

但深圳真的不存在有意义的历史吗?这个城市是在白板上规划的吗?该地区过去的农村对现在的城市是否产生了影响?本书讲述的深圳故事,向我们展示了这个举世闻名的“即时城市”拥有的令人惊讶的历史——到处都是牡蛎渔民,被城市街区包围的村庄,神秘的非正式住房系统——以及它是如何被原始农民的智慧和首都政策制定者推向成功的。对于世界上所有试图在21 世纪复制中国成功经济经验的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国家来说,“深圳试验”都是一个重要的故事。

总的来说,本书展现了一部丰富、描述性的规划史,且以人为本,巧妙地解释了全国范围内的政策影响和创新,值得各地的建筑师和规划师深入阅读。

(王伦)

《城市生态学——新兴模式与社会—生态系统》

长期以来,城市化进程一直因其不可持续性而受到批评。城市地区在世界土地覆盖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但有着与其规模不相称的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影响。在如今这个亟须寻求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时期,理解城市对于生态的影响至关重要。面对气候变化,生态完整性、环境质量和社会经济公平在保障城市韧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书认为,城市的核心是社会生态系统。基于这一理念,书中探讨了城市生态的不同方面,有助于理解城市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现实问题,旨在挑战读者对城市生态学的一般思维并让人们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种基于资源的研究方法,更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应用领域。

该书将跨领域研究分成七个主题:(1)新兴城市概念与城市化;(2)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的变化;(3)城市社会生态系统;(4)城市环境;(5)城市物质平衡;(6)健康、智慧和可持续的城市;(7)可持续城市设计。书中涵盖了超过 14个国家的城市生态学研究中的最新理论和应用概念,是一本兼具全面性和前沿性的书籍,可以为参与城市生态和城市环境研究、规划和实践的学生、研究人员、实践者和决策者提供很好的参考。  

(朱予沫)


《面向城市经济活力——亚洲新城的模式与实践》

本书以“经济活力”(economic vibrancy)为出发点,审视了亚洲国家近年不断涌现的新城现象。2000年以来,新城的出现代表了亚洲各国城市化的一个重要趋势。规划者自上而下地将这些项目明确定义为面向未来提升城市经济活力的长期投资;同时希望新城的开发能够使所在地区容纳更高技术技能的产业环节,促进现有的经济多样化,营造创意集群和创新中心,并培养充满活力的城市环境,以吸引有才能的工人和生产企业。

在内部和外部力量的相互作用下,许多亚洲新城参与了全球化的生产和分销链。本书从经济活力的视角出发,介绍亚洲的新城,进一步确定评估其成功与否的关键机制,并从三个维度对这些机制展开探讨:第一,实现高度经济活力的新城应当具有促进密集和多样化生产消费活动的内生力量;第二,开发建设过程需要应用创新的融资方式;第三,城市系统的数字化在提升城市治理效能方面能起到关键作用。 

(张修宁)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和全球定位》

粤港澳大湾区不仅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和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要桥梁,是辐射周边国家、拓展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关键枢纽。

本书全面阐述了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精髓,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为广东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结合空间深刻分析了广州、深圳、香港三大金融中心在大湾区时代将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从宏观视角分析了大湾区内各大城市的功能定位和产业选择。该书是深入了解和正确把握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极佳读本,附有许多详细图表,通过大量权威数据详尽解读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战略,剖析了大湾区的发展方向和商机,是经济学家、政府官员、中小企业家、投资者深入了解和正确把握大湾区政策的优秀参考。

全书共有十章,从粤港澳大湾区建立的背景、战略意义谈到其优势、短板以及整体经济空间结构,探讨了世界三大湾区的优势特点、发展路径和发展情况,并以此对比了国内主要城市群的发展状况和未来格局。

(陈泽胤)


《国际城市规划》编辑部    北京市车公庄西路10号东楼E305/320    100037
邮箱:upi@vip.163.com  电话:010-58323806  传真:010-58323825
京ICP备13011701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223

7748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