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浏览 期刊档案 全文阅读 专访 书评 译者随笔 优先出版 海外原创
资讯中心
——国际简讯 ——国内简讯 ——期刊导航 ——新书推介 ——专题研究——案例集萃
首页>杂志浏览>资讯中心>期刊导航

买房出租式绅士化:通过住房产权转换延伸社会变迁

Buy-to-let Gentrification: Extending Social Change Through Tenure Shifts
  • 源自: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17, 49(4): 839-856
  • 作者:Antoine Paccoud
  • 推荐:林赛南,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sainan.lin@whu.edu.cn

现有研究对英国绅士化的讨论主要关注新建住房区域以及特定公共项目的影响。本文作者摒弃已有的研究框架,主要探讨“买房出租”(buy-to-let)带来的绅士化现象。“买房出租”即购买房产用来出租。由于消费“买房出租”的群体只是租客而不是房屋所有者,且这种现象并没有直接导致低收入群体被置换,因此常常不被认为是绅士化现象。基于此,本文作者首先在理论上解释了为何“买房出租”是绅士化现象。他认为英国绅士化之所以常常与私有住房联系在一起,是因为在绅士化研究盛行的时候,英国的主要住房所有权为私有住房形式。而实际上基于其他国家的研究表明租住房形式也导致了绅士化现象。同时,“买房出租”通过将中产阶级租客吸引到位于城市中心但相对劣势的区域降低了租差,并间接的导致了周边低收入家庭的迁移。因此将“买房出租”作为一种绅士化现象是理论可行的。其次在实证研究部分,作者利用英国2001 年和2011年小区域的社会和产权普查数据的分析比较发现,“买房出租”已经成为绅士化街区的主要产权置换轨迹。相对于私有住房形式的绅士化,由于租差的存在,“买房出租”投资将绅士化延伸到之前未到达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城市、城市中心以及处于弱势地位的区域,并导致周边地区社会阶层的置换。可见,住房产权的转换,不管是从居住权到住房所有权、还是住房所有权向私有租房市场的转换,都与绅士化现象有着本质的联系。住房产权的转换不仅提高了财产增值的机会,同时也引发了周边地区的社会变迁。


基于转移—份额分析法评估更新项目对当地的社会空间影响:以拉斯维加斯港改建为例

Evaluating the Local Socio-Economic Impact of Redevelopments Using Shift-share Analysis: A Case Study of Destination Redevelopments in Las Vegas
  • 源自:Journal of Urban Design, 22 (3): 347-369
  • 作者:Joseph J Danko III, Dean M Hanink
  • 推荐:徐苗,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xum@cqu.edu.cn

对于政策制定者、商界领袖和居民来说,监测与地区开发相关的邻里变化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有助于评估公共政策和居民以及企业的需求变化。然而使用原始数据(如人口普查数据)来跟踪需求变化的方法可能会有诸多问题,例如不能区分宏观和微观尺度。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新邻里层次和基于GIS 的空间方法的转移—份额分析的相对简单的方法来研究邻里变化,并将这种方法应用于评估1990—2010年之间拉斯维加斯的改建对特定地区的社会经济特征的改变。本文通过研究该区域人口以及改建的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发现,1990—2010 年这20 年当中,拉斯维加斯的社区定向改建对当地社会经济有着持续的影响,但以往典型的邻里变化研究(也就是依靠原始数据来评估当地特定区域的社会经济影响)往往会得出误导性的结论。同时作者指出虽然本文主要阐述社区定向开发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价,但这种方法也适用于其他类型的社区变迁研究,而且这种技术分析的局部变化的类型不限于一个街区的社会经济特征,可以扩展评估其他影响城市变化的潜在因素。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正经历着大规模的开发建设过程,该文对如何评估城市开发项目对地区社会经济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创业、小企业和城市经济增长

Entrepreneurship, Small Businesse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ities
  • 源自: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17, 17 (2): 311-343
  • 作者:Yong Suk Lee
  • 推荐:易晓峰,广州市天作建筑规划设 计有限公司。yi_xiaofeng@126.com

中国,甚至全世界都在鼓励创业,因为大家都认为创业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既有的研究很少从定量的角度研究创业对增长的影响。本文通过小企业的就业和收入增长的分析来估计企业家精神的影响。作者采用了创新的方法,使用由州破产法中的宅基地豁免水平以及大都市统计区叠加含水层的比例两个数据作为创业的外生变量来研究1993—2002 年的城市增长。选取宅基地豁免水平是因为这个数据与各州鼓励移民的愿望有关,各州的豁免水平在相当长的时间是不变的。大都市统计区叠加含水层的比例与消耗地下水的采矿业发展有关,如果采矿业发展较好,往往创业行为较少。研究发现,10 年间,小企业诞生数量每增长10%,可以促进大都市统计区的就业率增加1.3%~2.2%,年收入增加2.4%~4.0%,工资增长1.2%~2.0%。小企业的产生确实促进了显著的就业和收入增长。研究还提出,不同的创业类型(如硅谷的高科技创业、追求慢节奏生活方式的创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不同,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进行细分分析。同时,政府对创业的鼓励(提供贷款、孵化器、廉价办公场地等)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也会很有价值。


整合生态系统服务的城市规划:高质量规划的比较范式和规划指南

Ecosystem Services in Urban Planning: Comparative Paradigms and Guidelines for High Quality Plans
  • 源自: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6,152: 90-100
  • 作者:Sierra CWoodruff, Todd K BenDor, et al.
  • 推荐:颜文涛,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 划学院。yan24839@126.com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们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好处,对于人类(尤其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类)健康生存至关重要。生态系统服务是土地利用和环境规划的有力工具,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理解并权衡不同的开发方案。然而,当前在土地使用和环境规划背景中如何利用生态系统服务还缺乏相关的引导。尽管现有的可持续质量发展指导规划承认生态系统有助于促进保护环境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但是生态系统没能在生态系统服务需要收集的信息类型上提供具体的方向,同时也没能解决如何将其纳入土地利用规划过程的问题。文章通过利用来自美国规划协会(APA)可持续场所指南的准则,分析比较两个综合规划:俄勒冈州的大马士革综合规划和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综合规划,探讨两者在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作为整体组织框架的差距。由于整合生态系统服务的规划仍处于初级阶段,几乎没有完整的计划选择。文章没有进行全面的规划评估,而是考虑如何在规划中将生态系统服务纳入的核心规划特征,以确定适宜的行动和改进领域。文章关注涉及生态系统服务的五个问题:(1)该规划是否将生态系统服务纳入其愿景、目的和目标?(2)该规划是否超越了对生态系统服务认知的范围,从而基于要素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规模、收益、数量和价值提供详细分析?(3)该规划是否使用生态系统服务来比较不同发展情景的折衷方案?(4)该规划是否包括保护生态系统服务的策略?以及,(5)该规划是否在公众参与过程的中使用生态系统服务?这种分析的结果在本质上是描述性的,记录一个使用生态系统服务的规划与传统规划有何不同,并通过检查应包括在规划指南之外的其他方面,探索提升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保护途径。此外,文章还比较了这两者在确定规划目标、基础资料、政策以及公众参与过程中体现生态系统服务(概念和语言)的程度。研究发现将生态系统服务融入到土地使用规划中,通过提高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提供连接多个社区的目标平台可能有助于实现可持续目标。美国规划协会(APA)赞赏大马士革规划的这些特征属性,但是同时也认为该规划中未能确定有力的生态系统服务策略或者说缺乏生态系统服务分析的信息。基于这些发现,文章在美国规划协会(APA)可持续场所指南中针对目标、基础资料、政策以及公众参与四个方面已有的条例基础上增加了一些额外的条例,有利于规划师将生态系统服务纳入综合规划。


社会科学与城市研究:告别范式

Social Sciences and Urban Studies: Goodbye to Paradigms
  • 源自: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40(1): 147-156
  • 作者:Emilio Duhau
  • 推荐:王磊,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 究院。leiwang@whu.edu.cn

本文是被流放至墨西哥的阿根廷学者埃米利奥·杜豪(Emilio Duhau)最初于1992 年在墨西哥城市自治大学主办的《社会学》杂志上所发表的西文文章。由于其揭示了之后几十载以及时至今日社会科学与城市研究发展的趋势,故经译为英文后再次刊载。本文讲述了1960—1970 年代,在重新兴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社会科学和城市研究是如何采取了批判的视角,且又面临着何种挑战与转型。作者指出,与基于理性科学传统的实证主义相反,批判视角不仅否认社会现实背后存在一成不变的自然法则,而且还会提出与现实不同的价值主张。但西方马克思主义一方面通过结构主义的视角认为社会发展存在着历史规律,一方面又对其采取批判态度,从而采取了折衷的路线。作者认为,这就导致了其理论过于强调结构,而忽视主体,也促使1980年代城市研究的重心由国家转向社会、由宏观转向微观、由规划转向自发、由普遍转向特殊、由科学转向大众、由层级转向多元、由集体转向个体。作者最后指出,城市研究的未来发展需要厘清三方面问题:一是在理论假设层面,要对结构决定论进行批判反思;二是在社会科学的概念层面,要对社会科学是否具有固有法则进行反思;三是在未来方向层面,应容许理论模式的多元性。因此,社会科学中的范式危机不在于范式本身,而在于其所谓的唯一性。


收缩的局限:关于城市人口流失讨论中的概念缺陷与更正

The Limits of Shrinkage: Conceptual Pitfalls and Alternatives in the Discussion of Urban Population Loss
  • 源自: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40(2): 441-450
  • 作者:Matthias Bernt
  • 推荐:王磊,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 究院。leiwang@whu.edu.cn

本文对过去十年来兴起的所谓“收缩城市”的概念基础进行了反思。作者首先指出,当今对于“收缩城市”的各种定义具有三个共同点:一是将人口流失作为其主要特点,并提出各种门槛值;二是将城市以外的宏观经济背景作为诱因;三是将住房空置、社会问题、财政危机等作为其典型后果,从而形成了对收缩城市的研究围绕着人口流失这一中心问题,来考察其不同的原因和影响。然而这类定义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难以在方法上统一界定人口的统计范围,导致对于收缩或增长的判定存在着误差;二是导致人口流失的原因有很多,人口流失也不必然导致住房空置等社会问题。作者进一步指出,导致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一是将城市作为一个孤立的静态的客体对象,而没有放在更广阔的尺度下作为彼此关联的场所来进行观察,二是将城市看作铁板一块,而没有将其作为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的集合体。鉴于此,作者提出,未来收缩城市研究不仅应跳出单个城市的局限,注意城市之间的联系互动,而且要避免简单地将收缩作为所有社会问题的诱因,而是应在收缩的背景下,深入观察城市形态和生活变迁的动因,从而更好地将对收缩城市的研究与更广泛的城市研究领域联系起来。


产业多样化在经济韧性形成中的作用:跨越35年的实证研究

The Role of Industrial Diversity in Economic Resilience: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Across 35 Years
  • 源自:Urban Studies, 2017, 54(6): 1347- 1366
  • 作者:Lathania Brown, Robert T Greenbaum
  • 推荐:徐江,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 管理学系。jiangxu@cuhk.edu.hk

韧性(Resilience)的概念已逐渐成为内地学术讨论的热点。本文作者透过生态韧性的视角,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美国俄亥俄州35 年来88 个县区的就业及人口数据,推论出产业多元化与经济韧性有正面关系。本研究把 1977—2011 年划分为三个时期,并将产业分为四大类。主要的结论为,在宏观经济环境理想的时候,依赖单一产业的地区有较高的就业率。但在国家和地区经济环境转弱时,多元化产业区比单一化产业区拥有更高的就业率。这些数据表明,产业越单一,地区就业率随经济周期而波动的幅度越高,对抗外部经济扰动的韧性越低。本文的贡献在于尝试将生态韧性的概念转化成可观察的变量,并将多元化作为衡量韧性程度的指标,提出韧性是动态的。这些结论对韧性研究的实际应用启发良多。


《国际城市规划》编辑部    北京市车公庄西路10号东楼E305/320    100037
邮箱:upi@vip.163.com  电话:010-58323806  传真:010-58323825
京ICP备13011701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223

7745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