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城市规划  2015, Vol. 30 Issue (3): 14-18       
欧洲城镇化研究进展
翟国方    
摘要:我国的城镇化是影响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事件,也是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工作。欧洲是现代城镇化的发源地,城镇化水平和城乡一体化程度很高。通过对国内外欧洲城镇化研究成果的梳理发现,我国对整个欧洲城镇化的研究关注的都是城市社会之前的城镇化,与我国当下的城镇化发展阶段有所错位;我国对欧洲主要国家的城镇化研究,与欧洲学者相比,无论在领域、深度和广度上均有较大的差异。为了更好地为我国当下实施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借鉴作用,我国今后对欧洲城镇化的研究在重视研究的深度广度的同时,还需要更加重视问题导向。
关键词欧洲;     城镇化;     城市社会;     借鉴    
Progress in European Urbanization Research
Zhai Guofang    
Abstract: China's urbanization is said one of two largest world events which gives major impacts on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ll over the world, and is also treated as the significant work Chinese government pays much attention to. Europe is the birthplace of modern urbanization, and now has a high urbanization ratio and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gree. The findings show that, almost all the studies on European urbanization by Chinese researchers focused on the stage before urban society, mismatching the current Chinese urbanization stage with more than 50% urbanization ratio; and the studies on major European countries by Chinese researchers have large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the themes, the depth and breadth comparing with European scholars. This implies that future researches on European urbanization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oriented as well as the depth and breadth, in order to better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new urbanization strategy of China.
Keywords: Europe;     Urbanization;     Urban Society;     Implication;    

引言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50%,标志着我国历史性地由农业国家转变为城市国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2012年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城镇化进程,新一届中央领导提出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今后10年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2013年12月12—13日在北京首次举行了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七常委全员出席。可见,城镇化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政治意义。

当下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背景,远比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高潮时期以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状态和问题更加错综复杂。首先,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地矛盾尖锐,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日显紧张;其次,中国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拉动越来越强;再次,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城乡迁移、跨区流动,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无与伦比;最后,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差距、城乡之间差距越来越大。中国的城镇化是一项史无前例的伟大事业,要成功实现这一伟大事业,就必须虚心学习一切可以学习的先进知识,借鉴一切可以借鉴的国际成功经验,为我所用。

事实上,城镇化是一个国际现象。一般认为自英国产业革命以后,世界各国先后开始从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转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这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它有共同的规律,但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特点。比较研究各类国家城镇化的进程、特点、趋势和利弊,探索城镇化的普遍规律,不仅是一个具有国际意义的重大理论课题,而且世界先进国家的城镇化进程样本,对我国当下蓬勃发展的城镇化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指导价值。

欧洲是现代城镇化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大洲,以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为代表的大多数国家已属于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很高(达到80%~90%),城乡一体化程度很高,同时欧洲基本上走的是以政府调控为主的城镇化道路,与我国当下具有较好的可比性。不仅欧洲本身,而且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专家学者对欧洲的城镇化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梳理总结国内外学者对欧洲城镇化,特别是城市社会以后的城镇化过程的研究成果,对于我国当下实施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下面为叙述方便,将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对欧洲城镇化的研究进展进行评述。

1 国外对欧洲城镇化的研究进展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欧洲城镇化的水平得到提升,经历了一战和二战后在1950年城镇化率已达51.3%[1]。我国城镇化水平在2013年也已超50%,达到53.73%,处在与20世纪50年代欧洲同样的快速城镇化时期,同样面临众多的经济、社会、环境等矛盾和问题。1950年以后,欧洲应对城镇化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当下的城镇化发展路径的选择更具有针对性的借鉴价值,再加篇幅的限制,因此,本文仅聚焦于1950年以后的国外欧洲城镇化研究进展。

1.1 整个欧洲的城镇化进程研究

欧洲城镇化经历了一个城镇化、郊区化、去城镇化以及近年发生的再城镇化的过程,城镇化率仍在提升。据预测,城镇化率将由2005年的75%上升到2020年的80%[2]。欧洲城市体系包含了大约1 000座人口规模大约5万人的城市,仅有7%的人居住在人口规模500万以上的城市,而美国的这一数据则达到25%[3]。欧洲最近一二十年的城镇化过程,主要是城市功能区(functional urban regions)的发展[4],即相对边缘的地区不断融入城市,紧邻城市的联系不断紧密,形成大规模的单中心或多中心都市区[5]

目前欧洲城镇化的动力,在人口社会方面受制于国内政治和全球经济的国内外人口流动[6],以及空间政策、城乡吸引力和交通通信设施的完善程度[7];在经济方面,主要是商务技术的发展,商务技术不仅影响到雇佣状况,而且影响到供应链物流,生产、服务和消费的空间分布[8];在城市建成环境和基础设施方面,主要是交通方式的改变——随着以公交为主的放射状结构向以汽车和高速公路为主的网络状结构演变,城镇化将会呈现新的态势[9]。信息通信技术(ICT)的发展与广泛应用有可能促使城市的继续蔓延[10]

欧洲城镇化的发展也呈现出区域极端的不均衡性,存在六种模式:快速城镇化、人口下降的快速城镇化、人口增长的紧凑城镇化、低密度的快速城镇化、缓慢城镇化、人口下降的缓慢城镇化等[11]。对城镇化的空间结构也有不同的认识,主要有:蓝色香蕉结构(blue banana)[12]、分散结构(decentralization)、马赛克结构(mosaic)[13]、城市层次结构(urban hierarchies)和城市网络结构(urban network)等形式。城镇化的空间结构绝不是随机形成,而是城镇竞争的结果[14, 15, 16]

欧洲的再城镇化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2007年FP-6立项“半城市土地利用关系—城乡联系战略及其可持续性评估”(Peri-urban Land Use Relationships - Strategies and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Tools for Urban-Rural Linkages),由哥本哈根大学尼尔松(Kjell Nilsson)教授领衔实施,2011年结项。这里的半城市(peri-urban)地区,相当于我国的城乡结合部。在欧洲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技术创新、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以及人口结构变动等方面重大挑战的当下,在城镇化过程中需要实施五大战略:空间战略、经济战略、社会战略、环境战略和治理战略[17]。除此以外,在FP-6以及FP-7还立项了一批与城市相关的课题,如“城市机会——城市增长和可持续性挑战”(CHANCE2SUSTAIN-Urban Chances: City Growth and the Sustainability Challenge; Comparing Fast Growing Cities in Growing Economies)、“欧洲城市的可持续代谢”(SUME: Sustainable Urban Metabolism for Europe)、“城市代谢视角的可持续城市规划决策支撑研究”(BRIDGE-Sustainable Urban Planning Decision Support Accounting for Urban Metabolism),甚至还有关注中国城镇化的项目“中国可持续城镇化”(URBACHINA-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in China: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Mega-trends Towards 2050)。作者所在的南京大学中法城市·区域·规划科学研究中心也参加了FP-7的URBACHINA的申请角逐,但在最后一轮中惜败于欧洲团队。

国际上有学者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对欧洲城镇化进行研究。普加(Puga)通过构建城市集聚模型对欧洲和欠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格局进行了研究,诠释了为什么欠发达国家的城镇人口集中在大城市,而这一现象在欧洲却很少[18]。伍兹(Woods)对1000—2000年间欧洲和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城镇化对人口以及文化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城镇化并不一定是农业领域的有效指标,城镇化的发展必须得到政府的认可,农村人口只有到了不能忍受其所居环境时才会迁入城市[19]

1.2 欧洲主要国家的城镇化进程研究

国际上对欧洲主要国家的城镇化过程研究成果,可以说比欧洲整体的研究更为丰富多彩,更为全面深入,文献也是汗牛充栋。对英国城镇化进程的研究,包括对城市边缘区的研究[20],对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研究[21],对城市资本城市化的研究[22],对城市政策效果的研究[23, 24, 25, 26, 27],对城镇化影响的研究[28, 29],以及对主要城市(如伦敦)的研究[30, 31, 32],等等。

对法国城镇化进程的研究,包括对经济城镇化的研究[33, 34],对人口城镇化的研究[35, 36, 37],对土地城镇化的研究[38],同样还有对主要城市(如巴黎)的研究[39, 40],等等。

对德国城镇化进程的研究,有对再城镇化的研究[41],对人口城镇化的研究[42],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43],对城镇化经济与地方化影响研究[44],还有对东西德国合并对柏林的影响研究[45]

此外,还有对欧洲主要国家的城市进行的比较研究,既有欧洲内部城市之间的比较,如柏林与伦敦的文化比较研究[46],也有与外部城市的比较,如伦敦与北京[47]

以上评述表明,国际上对欧洲城镇化的研究是多学科、全方位、丰富多彩的研究:既有区域的空间比较分析,也有纵深的历史研究;既有欧洲整体层面的研究,也有主要国家、主要城市的研究;既有模型/模式等理论研究,也有致力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实践型政策研究,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 国内对欧洲城镇化的研究进展

2.1 整个欧洲的城镇化进程研究

目前能够查到的既有研究中,我国对整个欧洲城镇化的研究成果极少,而且主要集中在2010年以后,研究视角主要是经济学[48, 49]和历史学[50, 51]。吴老二和曹骥赟从欧洲城镇化历程的研究中发现,欧洲与中国的城镇化进程相比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农民的有效城市化需求不同,市场一体化的程度不同,工业化面临的市场背景不同,市场需求弹性不同,城市化的模式也不同[48]。赵学增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对15—19世纪欧洲的圈地运动、房地产与城镇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认为欧洲城镇化高潮与圈地运动没有关联,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改变了城镇化的格局。城镇化的基础是工业化,推进城镇化的道路选择只有工业化,没有工业化也就没有城镇化[49]。王挺之认为,从1300年到1600年的300年间,欧洲城市在数量上和规模上都有很大的增长,在经济发达和工商业繁荣的地区,城市网络和城市体系已经开始形成;在欧洲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的过程中,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欧洲现代城市的开端[50]。田德文对1000—1935年欧洲城镇化历程进行了研究,认为城镇化如果没有产业升级这个基础,只能产生人口规模有限的政治城市和商业城市,而城镇化的最终完成必须依靠以产业升级为基础的现代经济城市[51]。刘景华通过对15—19世纪欧洲农村城镇化的研究发现,欧洲不是大城市化,而是就地城镇化[52]

2.2 欧洲主要国家的城镇化进程研究

关于欧洲主要国家的城镇化过程研究,国内学者的文献相对较多,对作为世界上最早发生工业革命和启动现代城镇化进程的英国的研究尤其多。王章辉对近代英国城镇化的研究发现:英国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率高;在城市化过程中,制造业和矿业城市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城市网络形成较早;温泉和海滨旅游城市多,而且发展速度快[53]。陆伟芳对近代英国城镇化研究后认为,英国的城市化是以轻工业为先导,以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纽带,通过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过程进行的[54]。城市化不仅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建立起近代城市体系,而且也改变了传统的英国社会——将一个封闭分散的农牧社会变成了一个经济一体化的城市文明社会。李亚丽认为现代英国城市化走过了集群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道路,经历了自发蔓延、先放任后治理、法制管理、规划先行、城乡一体的进程[55]。纪晓岚认为英国的城镇化不仅仅出于工业革命,还包括农业革命和商业革命[56]。赵煦认为英国城市化的基本前提是农业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57],核心动力是工业革命与工业化[58],其早期城市化是自发、快速的,以聚集为主,与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紧密相关;是不平衡发展,带有明显混合性和过渡性;是粗放增长,数量发展先于质量发展,受自由放任原则支配[59]

国内学者关于德国的城镇化进程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专著几乎没有,仅在部分论著中有所涉及,如丁建弘的研究[60]。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德国城镇化的进程 [61, 62, 63, 64, 65, 66]、乡村城镇化[67, 68]、德国城镇化的主要特征[69, 70, 71, 72]、德国城镇化格局的形成原因[73, 74, 75]、德国城镇化建设的经验[76, 77]、现阶段德国城镇化发展遇到的问题[78]、德国政府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作用[79],以及德国城镇化对我国的启示[80]等八个方面。

国内学者就法国城镇化进程的研究也有一定的积累,主要包括对城镇化总体进程的研究[81, 82]、战后30年快速城镇化的研究[83, 84]、城镇化特征的研究[85, 86]、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87]等。

以上对相关文献的简单梳理可以发现,我国近年对欧洲的城镇化进程进行了一些研究,尤其是对欧洲主要国家的城镇化研究,积累了一定的学术成果,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不可否认,仍有以下不足。

(1)我国学界对整个欧洲或欧洲主要国家的城镇化过程的综合比较研究并不多,对城市化的概念,以及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亦无清晰的梳理。

(2)我国学者对欧洲城镇化的关注,主要还集中在1950年代以前的欧洲城镇化早期阶段,对1950年代以后城镇人口超过50%的城市欧洲(Urban Europe)关注不够,而这恰恰是我国当下城镇化所处阶段,其经验教训更值得我们学习。

(3)我国学者对欧洲城镇化的研究主要来自历史学(其中主要是城市史学),其他学科的参与还不够,且大部分还是国外学者的成果翻译。

(4)与国外相比,我国对欧洲城镇化的研究还刚起步。为了更好地借鉴欧洲城镇化成功经验,我国对其的研究亟须跟踪追赶。

3 结语

欧洲的城镇化已进入一个成熟而全新的阶段,既有共性的问题,也有欧洲特有的个性问题。国际上对欧洲城镇化的研究,方法上丰富多彩,成果方面也硕果累累。不仅欧洲城镇化实践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城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000年伊始,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Stiglitz)曾说,中国的城镇化运动是对于21世纪人类社会进程造成最深刻影响的两大事件之一,将对中国乃至世界社会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多学科、全方位地深入研究欧洲城镇化进程,总结借鉴欧洲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 The 2011 Revision[R]. World Bank, 2012.
[2] EEA: 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 Urban Sprawl in Europe: The Ignored Challenge[S]. Copenhagen, 2006-10.
[3] CEC. Green Paper on Territorial Cohesion,Turning Territorial Diversity into Strength[S]. 2008.
[4] Nordregio. ESPON 1.1.1. Potentials for Polycentric Development in Europe[R]. Final Report. ESPON, Luxembourg. www.espon.eu, 2014-03-14.
[5] Nilsson K et al., eds. Peri-urban Futures: Scenarios and Models for Land Use Change in Europe[M]. Berlin Heidelberg, DOI 10.1007/978-3-642-30529-0_2, # Springer-Verlag, 2013.
[6] Bell S, Alves S, Silveirinha de OE, Zuin A. Migration and Land Use Change in Europe[J/OL]. A Review Living Rev Landscape Res4(2). [2014-03-14]. http://www.livingreviews.org/lrlr-2010-2.
[7] Loibl W, Bell S. Population and Migration[M] // Piorr A, Ravetz J, Tosics I, eds. Peri-urbanisation in Europe. Copenhagen: Academic Books Life Sciences, 2011: 50-55.
[8] Korcelli P, Kozubek E, Piorr A. Economy and Employment[M] // Piorr A, Ravetz J, Tosics I, eds. Rural-Urban Regions and Peri-urbanisation in Europe. Copenhagen: Academic Books Life Sciences, 2011.
[9] Ristimaki M. Mobility and Transpor[M] // Piorr A, Ravetz J, Tosics I, eds. Peri-urbanisation in Europe. Copenhagen: Academic Books Life Sciences, 2011: 61-64.
[10] Audirac Ivonn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Urban Form: Challenges to Smart Growth[J]. 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 2005, 28(2): 119-145.
[11] PBL - Netherlands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gency. Urbanisation Dynamics and Quality of Place in Europe, EURBANIS Report 1[R]. Planbureau voor de Leefomgeving (NEAA), 2008.
[12] Brunet R. Les villes europeénnes: Rapport pour la DATAR[R]. Délégation à l‘Aménagement du Territoire et à l‘Action Régionale. Paris, 1989.
[13] Illeris S. An Inductive Theory of Regional Development[J]. Regional Science, 1993, 72: 113-134.
[14] Lever W F. Competition Within the European Urban System[J]. Urban Studies, 1993, 30: 935-948.
[15] Pumain D, Saint-Julien T. Le réseau des villes de dimension européenne[J]. Hommeset Terres du Nord, 1993(1): 15-25.
[16] Cheshire P C, Gordon I R. European Integration: The Logic of Territorial Competitionand Europe’s Urban System[M] // Brotchie J, Newton P W, Hall P, Batty M, Blakely E, eds. Cities in Competition: The Emergence of Productive and Sustainable Cities for the 21st Century. London/Melbourne: Longman Cheshire, 1994.
[17] Annette Piorr, Joe Ravetz, Ivan Tosics. Peri-urbanisation in Europe: Towards European Policies to Sustain Urban-Rural Futures[J/OL]. Synthesis Report, 2010,12. http://www.plurel.net.
[18] Puga. Urbanisation Patterns: European vs.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Centre for Economic Performance[J].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Discussion, Paper No. 305, September 1996. http://dpuga.lse.ac.uk.
[19] Robert Woods. Urbanisation in Europe and China During the Second Millennium: A Review of Urbanism and Demograph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pulation Geography, 2003, 9: 215-227.
[20] Jones H, Caird J, Berry W, Dewhurst J. Peripheral Counter-urbanization: Findings from an Integration of Census and Survey Data in Northern Scotland[J]. Regional Studies, 1986, 20: 15-26.
[21] Whitehead M. (Re)analysing the Sustainable City: Nature, Urbanisation and the Regulation of Socio-Environmental Relations in the UK[J]. Urban Studies, 2003,40(7): 1183-1206.
[22] Brett Christophers. Revisiting the Urbanization of Capital[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2011,101(6):1347-1364.
[23] Shaw K, Robinson F. Learning from Experience: Reflections on Two Decades of British Urban Policy[J]. Town Planning Review,1998, 69(1).
[24] Leunig Tim, Swaffield James. Cities Limited. Policy Exchange, 2007.
[25] Potter J, Moore B. UK Enterprise Zones and the Attraction of Inward Investment[J]. Urban Studies, 2000, 37(8): 1279-1312.
[26] Lawless P. Area-based Urban Interventions: Rationale and Outcomes: The NDC programme in England[J]. Urban Studies, 2006, 43(11): 1991-2001.
[27] Cheshire P. Resurgent Cities, Urban Myths and Policy Hubris: What We Need to Know[J]. Urban Studies, 2006, 43(8): 1231-1246.
[28] Peter M Atkinson, Zhang Ping, Zhang Bai. Modelling Framework on Urbanization’s Effect on the Infectious Disease Transmission: A Case Study on Southampton of UK[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7, 62(2):157-170.
[29] Kjeldsen Thomas R. Modelling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Flood Frequency Relationships in the UK[J]. Hydrology Research, 2010, 41(5): 391-405.
[30] Mogridge M, Parr J B. Metropolis or Region: On the Development and Structure of London[J]. Regional Studies, 1997, 31(2): 97-115.
[31] Wilby R L, Perry G L W. Climate Change, Biodiversity and the Urban Environment: A Critical Review Based on London, UK[J]. 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 2006, 30(1): 73-98.
[32] Butler Tim. Re-urbanizing London Docklands: Gentrification, Suburbanization or New Urbanis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007, 31(4): 759-781.
[33] Boudoul J, Faur J. Renaissance des Communes Rurales ou Nouvelle Forme d’Urbanisation ?[J]. Economie et Statistiques, Insee, 1982(149).
[34] Paulus F. Evolution of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the French Urban System, 1954-1999[J]. University of Paris I, doctorate thesis in preparation, 2002.
[35] Pumain D. La Dynamique des Villes[J]. Paris, Economica,1982.
[36] Pumain D. Déconcentration Urbaine[J]. Population et Sociétés, Ined, 1983(166).
[37] Baccaini B, Courgeau D, Desplanques G. Internal Migration in France from 1982 to 1990-A Comparison with Previous Periods[J]. Population, 1993, 48(6): 1771-1790.
[38] Guérois M, Pumain D. Urban Sprawl in France (1950-2000)[M]. Milano: Franco Angeli, 2002.
[39] Savini Federico. Who Makes the (New) Metropolis? Cross-border Coali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in Paris[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12, 44(8): 1875-1895.
[40] Bacque Marie-Helene, Fijalkowb Yankel, Launay Lydie. Social Mix Policies in Paris: Discourses, Policies and Social Effec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011, 35(2): 256-273.
[41] Koppen B, Mai R, Schlomer C. Re-urbanization in East Germany - A Possible Trend in Future Urban Development?[J]. Geographische Zeitschrift, 2007, 95(4): 211-230.
[42] Ray-May Hsung. Transition and Restructuration of German Cities[J]. Journal of Population Studies,1998,19: 93-141.
[43] Hartmut Hausermann, Walter Siebel. The Polariz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and the Question of a New Municipal Polic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Science, 1990, 14(3): 369-382.
[44] Annette Illy, Christoph Hornych, Michael Schwartz, Martin T W Rosenfeld. Urban Growth in Germany - The Impact of Loc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Economies[J]. Halle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 2009.
[45] Fritz Schmoll. Metopolis Berlin? Prospects and Problems of Post Novermber 1989 Urban Develop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Science, 1990, 14(4): 676-686.
[46] Fehl G. Berlin and London: Two Cultures and Two Kinds of Urban Squares[J]. Urban Morphilogy, 2011, 15(2): 121-132.
[47] Tan Minghong, Guy M. Robinson, Li Xiubin. Urban Spatial Development and Land Use in Beijing: Implications from London’s Experiences[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1, 21(1): 49-64.
[48] 吴老二, 曹骥贇. 欧洲城市化对我国的启示[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38(3): 71-76.
[49] 赵学增. 圈地、房地产与城市化——马克思的视角[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6): 142-148.
[50] 王挺之. 城市化与现代化的理论思考——论欧洲城市化与现代化的进程[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6): 115-123.
[51] 田德文. 欧洲城镇化历史经验的启示[J]. 当代世界, 2013(6): 14-19.
[52] 刘景华. 欧洲农村城镇化道路的历史思考[J].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 7(10).
[53] 王章辉. 近代英国城市化初探[J]. 历史研究, 1992(4): 29-40.
[54] 陆伟芳. 简析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征[J]. 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 1998(3): 62-64.
[55] 李亚丽. 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借鉴[J]. 城市发展研究, 2013, 20(8): 24-28.
[56] 纪晓岚. 英国城市化历史过程分析与启示[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2): 97-101.
[57] 赵煦. 英国城市化的基本前提——农业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J]. 兰州学刊, 2007(9): 60-63.
[58] 赵煦. 英国城市化的核心动力:工业革命与工业化[J]. 兰州学刊, 2008(2): 138-143.
[59] 赵煦. 英国早期城市化研究——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60] 丁建弘. 德国通史[M].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
[61] 肖辉英. 德国的城市化、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J]. 世界历史, 1997(5): 62-72.
[62] 申晓英. 城市化与社会变迁——以19世纪初至一战前的德国为例[J]. 德国研究, 2004, 19(2): 32-36.
[63] 王章辉, 黄柯可. 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64] 董黎明. 联邦德国城市发展趋势[J]. 城市规划, 1989(2).
[65] 黄发红, 郑红. 德国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经验与启示[N]. 中国改革报, 2013-5-7(3).
[66] 郑春荣, 夏晓文. 德国的再城市化[J]. 城市问题, 2013(9): 82-88.
[67] 孟广文. 二战以来联邦德国乡村地区的发展与演变[J]. 地理学报, 2011, 66(12).
[68] 叶齐茂. 可持续发展的德国城镇化[J]. 城乡建设, 2010(2): 032.
[69] 邢来顺. 德国工业化经济——社会史[M]. 湖北: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
[70] 邢来顺. 德国工业化时期的城市化及其特点[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6): 15-19.
[71] 王胜才, 柴修发. 德国城市化的经验与启示[J]. 决策咨询, 2002(1): 42-43.
[72] 冰韧. 德国城镇化发展的启示[J]. 当代兵团, 2013(2): 48-48.
[73] 徐继承. “分散与集中”——德国帝国时期城市化发展及启示[J]. 社会科学论坛, 2011(12).
[74] 王伟波, 向明, 范红忠. 德国的城市化模式[J]. 城市问题, 2012(6): 87-91.
[75] 李富森. 近代德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原因[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6): 62-66.
[76] 朱磊, 石铁矛. 城镇化:其概念与发展——兼谈中德城镇化和城镇建设的比较[J]. 小城镇建设, 2007(1): 66-68.
[77] 王鹏. 德国城镇化建设的经验[J]. 行政管理改革, 2013(4): 41-44.
[78] 张欣炜. 德国城镇空间分布结构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J]. 上海城市规划, 2013(3).
[79] 陈丙欣, 叶裕民. 德国政府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的作用及启示[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4(3): 33-37.
[80] 徐继承. 近代德国城市专业分工与城市发展定位[J]. 兰州学刊, 2010(12): 40.
[81] 马丁. 论法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移民管理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2011(2).
[82] 杨澜, 付少平, 蒋舟文. 法国城市化历程对当今中国城市化的启示[J]. 法国研究, 2008(04): 99.
[83] 汤爽爽. 法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政策与启示[J]. 农业经济问题, 2012(06): 104-109.
[84] 汤爽爽, 叶晨. 法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区域规划、实践与启示[J]. 现代城市研究, 2013(3): 33-41.
[85] 计翔翔. 近代法国城市化初探[J]. 世界历史, 1992(05).
[86] 黄序. 法国的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及启迪——巴黎大区考察记[J]. 城市问题, 1997(5).
[87] 古力娜尔·肉孜. 略谈法国的城市化建设对新疆的启示[J]. 实事求是,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