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城市规划  2015, Vol. 30 Issue (4): 72-77       
意大利学派城市形态学的先驱穆拉托里
蒋正良    
摘要:萨韦里奥·穆拉托里是当代城市形态学最重要的学者之一,也是建筑教育家,他和大量追随者长期坚持独立的学术观点,形成了意大利类型形态学的穆拉托里学派。他的名字在当代城市形态学研究文献中被频繁提及,但他的学术观点对于我国学者却相对陌生。本文从生平、基本理念、设计实践等不同侧面展示一个更加清晰的穆拉托里。穆拉托里面对大规模城市化建设和现代主义浪潮,将建筑学放到城市结构中,通过城市有机体、实践历史、城市形态演变的周期性过程等概念,将建筑学的抽象思考和工程实践、历史与现代、城市形态研究同城市设计等结合起来。
关键词穆拉托里;     城市形态学;     类型学    
The Pioneer of Italian Urban Morphology: Saverio Muratori
Jiang Zhengliang    
Abstract: Saverio Muratori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temporary scholars of urban morphology in the world,and also an architectural educator.He and a large number of his followers persist the independent academic point of view,and form the Muratori School of the Italian typological morphology.His name is often mentioned by the urban morphology literatures,but relatively not familiar by Chinese academics and scholars.This paper introduces his career,the main academic philosophy.This article tries to show a more clear Muratori.Facing the large-scale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sm wave,Muratori took the architecture into the city,through the"city organism "," practice history", cyclical process of the urban morphology evolution,combine the abstract thinking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history and modern, urban morphology of urban design.
Keywords: Muratori;     Urban Morphology;     Typological Morphology    

意大利学者萨韦里奥·穆拉托里(1910-1973)是当代城市形态学(urban morphology)的两位奠基人之一,也是意大利学派乃至西方建筑学领域城市形态学的开创者[1]。为了解他的理论,我们将在本文中回溯到他所处的时代,了解他的学术环境,体会他的哲学思想背景,浏览他的几个核心学术理念,并通过他最重要的城市设计案例分析他对城市形态学理念的实践应用。

1 穆拉托里生平[2]

穆拉托里读大学期间接受了大量城市理念。毕业后恰逢二战,设计实践受到限制,他转向城市和建筑理论批评,并有所建树。如当时提出的“城市是活着的有机体”等观点成为他以后著名的“实践历史”概念的理论内核。

战后初期,穆拉托里设计建成了三座有影响力的建筑: 比萨的教堂、博洛尼亚的办公建筑和罗马的基督教民主党总部的办公建筑。设计中体现出穆拉托里寻求现代建筑风格与历史协调的尝试。

1952年,穆拉托里被任命为威尼斯建筑特征评估委员会(the Distributive Characteristics of Buildings)成员,他再次思考早期的城市理论,并提出了城市形态理论的核心概念: 类型、肌理、有机体(organism)、实践历史。

1954年穆拉托里成为罗马建筑学院的教授。他致力于城市和建筑教育的创新,学生们也从不同的方面丰富了他的城市思想。他们被学术界称为意大利城市形态学的罗马学派,或直接称为穆拉托里学派。

教学之余穆拉托里也参与城市设计实践。在1959年的威尼斯—圣朱利亚诺岸滩竞赛(Barene di S.Giuliano)中获胜,设计方案体现出以现代视角思考传统城市的重建问题,体现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城市形态和清晰的设计理念。

穆拉托里的城市形态理论从1970年代开始受到挑战质疑,理论界论战不断,甚至有部分学生抗议其教学方法过于学术化而不实用。此后穆拉托里理论一度在意大利学术领域消失,直到1990年代他去世多年后,伴随着人们对历史城区保护和发展的重视,又重新崛起,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形态学思想。

2 穆拉托里的思想背景

穆拉托里理论离不开时代的土壤和意大利建筑学理论传统,也离不开他对历史发展过程的思辨,以及长期执着坚持的基本理念。从而在此基础上,孕育出扎实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与他的学生一道发展成为一个成果颇丰的研究流派。

2.1 纷杂的时代,多元的理论环境

在穆拉托里的时代,意大利的建筑学具有古典和科学双重属性,使得城市形态学理论复杂多样。在意大利学者尼古拉·马尔佐(Nicola Marzot)归纳的5种城市形态学类型中[3]表 1),穆拉托里学派是“基于历史连续性的建筑学”的代表。其他四类分别是功能主义和有机主义(Functionalism and Organicism)的城市形态学、辨证合成(dialectical synthesis)的城市形态学、理念并存的城市形态学理论以及由传统城市研究向现代城市研究转变的城市形态学理论

  表 1 当代意大利城市形态研究主要流派比较

各种理论类型学者观点有明显差异,如著名学者阿尔多·罗西就曾明确反对穆拉托里的思想,认为是过时的内容; 夸罗尼(Ludovico Quaroni)更是长期同穆拉托里保持“论战”状态。综合比较发现,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焦点是现代建筑和历史传统。历史观方面,是对立辩证还是保持延续?对待传统的态度方面,是保持,是否定,还是并存?穆拉托里认为建筑师不应被新事物所迷惑,而应谦虚地学习历史城市。“今天的城市设计仍旧是传统历史的延续,我们并不需要创造新的城市形态模式,而应试图将建筑设计作为古代城市结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4]而大部分其他学者则赞同创造新的时代文化,可以同传统并存,也可以新旧转化,抑或辩证合成等。由此看来,穆拉托里在当时意大利的城市形态研究领域尤显孤单。

2.2 哲学思想

穆拉托里是意大利建筑学重视理论和哲学传统的代表,即建筑学不仅是盖房子,也是一种关于世界的认识论,是对社会、经济、文化、价值观发展的反映。穆拉托里从大学时代的古典教育开始,哲学思考伴其一生,甚至晚年为哲学放弃建筑学创作。他的哲学思想深奥,卡陶迪就曾认为这些已经超出建筑学领域,应放在哲学和语言学领域讨论评价[4]

穆拉托里在深刻的哲学基础上建立了严密的城市形态理论体系。他的城市形态理论中有三点关键的哲学基础——结构主义、实践哲学以及“对现实主观评价”的思想。

首先,穆拉托里被称为意大利建筑学的“结构主义”之父[3]。结构主义的普遍含义是“任何文化的对象都是从其深层的背景文化结构中获得意义的”,建筑也应根植于城市。因此,穆拉托里认为如果没有对城市所有组成部分和其所属的城市整体形态和结构的认识,就无法理解任何建筑的丰富含义。

其次,穆拉托里深受意大利当代哲学家克罗齐“实践哲学”思想的影响。克罗齐认为精神活动分为知-行(认识和实践)两阶段,“知(认识)”又分为直觉(美学艺术)和概念(逻辑学)[6]。直觉产生概念,概念产生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又产生基于物质基础的“直觉”,从而又开始了新的认识演变。这样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而其中主观思考则是知行的起点和核心。

第三,克罗齐比较主观专断的历史观也影响了穆拉托里。克罗齐将历史作为不同于艺术和科学的第三种认识形式,因而既不用归纳,也不用演绎,它只管叙述,不管推证[3]。而建筑学作为一门艺术和科学的综合,其历史研究应该具有怎样的认识形式?穆拉托里强调“对现实的主观评价”,“无形式的物质,借心灵的综合作用而得到形式” [4]。依靠主观评价来获得“自洽”的研究结论。但在塔夫里看来,这恰恰是理论的缺点,“他们(穆拉托里及其学派)的不足之处在于从非历史的方法论前提出发,这样就往往会曲解分析过程并错误地选择典型实例”[7]

上述三个哲学概念是穆拉托里理论的重要基础。结构主义带来了基于城市的建筑研究方法; 实践哲学帮助将解读城市(主观认识)和设计城市相结合; “对现实主观评价”的思想进一步充实了实践哲学理念,提供了对缺少记录的历史的认识方法。

2.3 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城市形态理论的基本点

传统上建筑学被认为是艺术,但现代建筑运动和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使建筑学距离艺术越来越远,而更像工程。1950年代的意大利,大多数顶尖建筑师都在质疑现代主义思想。穆拉托里也将此称为“危机”时刻。认为此时的建筑学将会在现代主义的错误引领下,脱离人类文明长期发展的历史轨迹。但穆拉托里也认为危机同样孕育着机会,“人类历史上成功的城市环境都是历经异族侵入和移民后,伴随着本土文化觉醒而出现和发展的” [8]。针对危机,穆拉托里的城市形态理论坚持4个基本观点[4]

首先,穆拉托里认为普通房屋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是“自然生长的设计”。传统建筑并无专门设计,农夫、石匠和普通居民都知道房屋应该是什么样子、怎样建造。因此,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地区的房屋具有大致类似的特征,即“类型”的概念,而今天仍应该如此。

其次,在传统状态下,一定地区房屋的历史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这也是第一点“自发建构”现象的逻辑结果。但今天,由于缺少房屋的自发性,也缺少对建构活动的设计批评,今天的设计项目有意识地创造一种同传统城市对比的状态,来回避对历史自发延续的探讨。

第三,当代建筑学的危机在于类型学和语言学。他所谓的语言学是基于结构主义思想,是当代建筑学深层结构的断裂,现代发展和历史、建筑阅读和建筑设计之间存在裂痕。

第四,对自发建构类型的研究和批评构成了建筑学的历史。即建筑学的历史是由大量“对现实的主观评价”构成,并影响以后的建筑设计。为应对当今建筑学危机,“对现实的主观评价”就显得尤其要紧。

概括来讲,穆拉托里城市形态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希望通过将真实生活和历史视角重新引入建筑学,使城市形态的演变保持传统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并鼓励通过主观评价,丰富建筑学理论,影响人们的设计创作,从而弥补传统自然建构与现代设计、文明延续和当代发展、建筑阅读和建筑设计之间的裂痕,回归建筑学长期发展的本源。

3 穆拉托里城市形态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穆拉托里是通过对“城市组织”、“实践历史”和“过程的类型”等几个重要概念的阐述,表述自己的城市哲学理念和设计方法,并尝试将城市历史研究与设计方法结合起来,使今天的设计成为城市历史形态演变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1 城市有机体(urban organism)

城市有机体是意大利类型形态学的基础,指一个城市或街区的整体形态具有凝聚力和复杂结构,能够历经历史变迁。穆拉托里认为城市是由细部、建筑、街区、城市四个尺度构成的体系。街区和城市可以作为城市有机体,但住宅如同城市语言中的词汇,是构成街区、城市等城市组织的基本元素,也是人们生活文化行为的集中体现和最终载体。

3.2 类型和“过程的类型”(typological process)

意大利学者们普遍认为,“类型”概念是解决现代大规模建设的建筑学危机的重要途径。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使传统精雕细刻的建筑设计难以应付,为避免建筑设计沦落为工厂化的批量生产,学者们的“类型”研究可以平衡这两个极端。

穆拉托里发展了前人关于“类型”的概念,认为城市形态存在“主导类型”。传统意义上,主导类型是人们居住理想和社会状态的反映,但今天这种类型概念面临危机,人们本能的、“先验”(priori)的类型意识丧失,不知道想要什么。穆拉托里认为,重新树立它的唯一方法是通过内心的思辨获得。

穆拉托里用“过程的类型”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图 1)。按照结构主义思想方法,“过程的类型”并不是研究每个类型的分类问题,而是探寻各种形态类型深层结构的发展演变规律。如意大利学派学者阿蒂利奥·彼得鲁乔利(Attilio Petruccioli)通过图示阐述罗马泰伯地区住宅类型的演变过程(C1-C3),从最初阶段1的一层独栋住宅; 到阶段2增加联排住宅; 阶段3形成两排联排住宅; 阶段4形成多个楼梯的通廊式住宅; 阶段5形成单一楼梯的通廊式住宅。由于地块内最初建筑形态不同,以后的演变也各有差异,但从阶段1到阶段5却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C1-C3的演变过程是同一种“类型”,即相同的“过程的类型”[9]

图 1 意大利学者彼得鲁乔利对罗马泰伯地区住宅形态演变“过程的类型”概念的图示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9]

对过程的类型研究,穆拉托里认为关键在于两点,首先要熟知各个时期所有建筑类型学或城市现象,并以“类型”的概念形成一种对城市形态整体的认识; 同时还要分析社会需要的动态要素,推导今天可能的主导类型。

3.3 “实践历史”

穆拉托里借鉴克罗齐哲学思想,首创了城市研究的“实践历史”概念,并贯穿于他的城市形态理论研究中,其含义为“可以指导具体设计实践的历史理念”。从概念中可以看出,历史不仅仅是考证、叙述等“描述性”内容,也不能是抽象的,而应是确定、具体和可实践的。在城市设计领域,通过“实践历史”的理念,可以将城市形态用于城市设计工作中。他认为“历史存在于昨天的事件中,体现在今天的重建项目里”[9]

那么,城市历史如何进行实践呢?穆拉托里认为城市肌理演变有四个阶段[9]: (1)新建项目作为一个“城市组织”叠加到城市整体肌理中,它像城市肌理“修改过”的手稿,即所谓的“城市是一张多次重写的羊皮卷(羊皮卷需要将原有文字刮除,重新写新内容,比喻城市的拆除重建)”; (2)如果新建项目适合当今需要,就会多次重复出现,成为一种新的主导类型; (3)主导类型使城市肌理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规律; (4)由于例外和变异,一种肌理类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有特例穿插其中,这种特例在穆拉托里看来尤为重要,他认为特例对克服现代主义的单调问题十分重要。

作为建筑师,设计实践中需要根据不同的任务,选择在设计中是创造一种新的类型?还是依据城市主导类型变化的周期性,选择以往时代的类型?还是仅仅遵循当前的“主导类型”?是否根据项目的特殊需要,对主要类型做适当的变异?如此,确是能将历史研究融入到城市设计里的。

4 设计实践——1959年威尼斯圣朱利亚诺岸滩项目设计[4]

穆拉托里的城市形态理论在1959年的威尼斯圣朱利亚诺岸滩项目设计竞赛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项目用地位于威尼斯岛对岸,是城市拟拓展的新区。面对当时史无前例的城市快速发展,面对建筑学的危机,穆拉托里试图通过城市历史研究,控制复杂多变的城市发展。

穆拉托里强调城市形态的延续和逻辑。他的设计建立在对威尼斯城市形态及其演变历史的细致研究基础上。在参加竞赛前,穆拉托里作为威尼斯城市特征委员会成员对威尼斯城市形态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新的规划设计并非试图干扰研究结果,而是成为威尼斯城市结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穆拉托里根据“实践历史”和“过程的类型”概念,基于城市形态主导类型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结合威尼斯的历史发展,提出了三个方案。方案一: 规划理念为“11世纪威尼斯规划的现代翻版”,特点是相同模块化、岛屿状的居住区和自然环境有机联系; 方案二: 规划理念为“威尼斯哥特时期(12—15世纪)规划的现代翻版”,优点是空间结构更加清晰,相对独立的、半岛状的住宅单元沿着车行道连续分布,又通过单元之间的运河相分隔; 方案三: 规划理念为“近代威尼斯(16—18世纪)规划的翻版”,近代的威尼斯已经具有很多现代性的特征了。规划呈现两条带状布局,半岛型的单元布局更像是前两个方案的结合,优点是社会结构丰富,城镇辐射范围更大,水路、陆路交通完善。竞赛的结果是方案三赢得了大奖,方案二也获得了荣誉提名。

这次竞赛设计反映出穆拉托里“利用对历史的解读、遵从城市形态演变的周期性和阶段性进行设计(design in stages)”的规划实践理念。第一,“实践历史”概念和“过程的类型”概念一样,允许城市设计中出现创新性的城市肌理,作为一个新的“城市组织”叠加到原有的城市肌理内; 第二,新插入的肌理应该具有一定的“重复性”,便于形成“主导类型”; 第三,由于城市肌理的重建存在周期性规律,因此可以在新建城市地区的城市设计中尝试通过模仿以往历史时期的城市肌理,获得更有整体感的城市形态。至于穆拉托里模仿以往时代城市形态的原因,笔者认为,按照克罗齐“实践哲学”的思想,精神活动像一个封闭的圆环,自给自足、无需外援。类似地,在穆拉托里看来,城市肌理的重建也无需东奔西跑,而只需从以往的形态中探寻即可。

值得一提的是,圣朱里亚诺岸滩竞赛也是穆拉托里设计哲学同他的主要反对者——夸罗尼的激烈交锋[10]。夸罗尼主张通过新旧对比,形成辩证合成的城市形态。夸罗尼的方案展现出十分现代、舒展自由的形态,似乎沉浸在现代主义的美学遐想中。可以想象,如果这种城市形态建成,必然产生如夸罗尼所提倡的“二元”对比效果。类似理念在我国当前也较多见,作为许多建筑师对待历史传统的方法--“我们通过现代建筑的对比,衬托出历史传统的特色”。而显然穆拉托里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更加追求协调的方法和理论体系。

5 结语

本文通过回顾意大利城市形态学的先驱穆拉托里的生平和思想,了解了他的哲学思想、长期坚持的基本理念,以及城市形态学的主要概念。

穆拉托里作为西方城市形态学的奠基人,他严谨的思想理论体系、提倡延续性和实践性的历史观、将理论研究应用于设计创作的探索,都已经成为当代城市形态学的重要基石。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在经历了短暂辉煌和长期冷落后,今天的学术界重新认识到他的价值,为我们认识城市、延续传统文化提供了有力的方法[11]。若用穆拉托里的“类型”概念看,学术理论的起起落落中包含着人们思想的变化和发展,其背后是否也有反映深层结构的“过程的类型”?是的,学术理论流派的本质差异在于价值观等思想基础,它是不同理论流派长期坚持和发展的核心。而社会整体价值观却在不断变化,对学术理论的关注程度各有差异,穆拉托里理论遭遇的冷落和重新崛起都缘于时代的环境。但学术研究贵在坚持固有的思想基础,不懈追求独立的学术理想,且不因时代的变化所动摇。因此,穆拉托里思想是城市形态研究理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流派。同时,他对于历史的尊重、对文化遗产的珍视,以及对建筑学传统的坚持,也都值得如今的我们学习借鉴。

注释:

① 穆杜在文章中提到英国地理学学者康泽恩和意大利建筑学学者穆拉托里两人共同奠定了当代城市形态学的基石。
② “实践历史”概念的翻译问题: practice history, 意文“ storia operante”, 有学者将其译为“可操作历史”, 但结合穆拉托里的解释, 以及同克罗齐“实践哲学”的派生关系, 笔者认为应译为“实践历史”。
③ 穆拉托里之后意大利学派的主要研究方向: 在穆拉托里的学生中, 卡尼贾(Canniggia)、雷纳托(Renato)和波拉蒂(Bollati)关注城市肌理; 马雷托(Paolo Maretto)研究建筑语言学; 贾尼尼(Giannini)侧重小尺度城市形态[3]
④ 1930 年代的意大利思想领域受黑格尔影响很大。两名思想权威克罗齐和真蒂莱(Gentile)都是如此, 相信主观思考比客观求证更加重要, 必须优先考虑, 以使精神活动上升到哲学高度。真蒂莱在教育部长任内, 意大利的大学被区分为人文和技术知识两类, 这也有克罗齐倡导的“区别主义”(distinctionism)的影响。建筑学是兼有人文和技术的“跨界”学科, 从工程学院毕业前必须先毕业于艺术学院。穆拉托里正是在这种重视人文思想的环境下开始的建筑学生涯。
⑤ 意大利学者马尔佐认为, “辨证合成的城市形态学”的研究始于 1953 年, 当时雅典宪章被废止, 功能分区的理念被认为是城市公共领域效果不佳的根源。 Team10 成员范·艾克以及其他荷兰结构主义者以“寻求历史和现代的统一原则, 构成更高层次的合成, 使现代和前现代传统共存”为目标创造出这种研究方法。在意大利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塔夫里(ManfredoTafuri)追随萨莫纳(Giuseppe Samonà)的乌托邦城市设计方法;另一种是夸罗尼的研究方法, 他认为城市是一个波动的基础设施, 创新是类似基础设施的发展方向。夸罗尼同穆拉托里是年轻时的朋友, 并共同参与过著名的罗马人民宫规划, 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在此后学术上的论战。此外夸罗尼同穆拉托里共同参加了 1959 年威尼斯沙岸规划竞赛, 见后文。
⑥ 理念并存的城市形态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阿尔多·罗西。马尔佐将其总结为四个方面 : 一是现代城市理论和古代城市理论的并存, 任何时代的城市设计理念都不能抛弃以前的研究成果; 二是功能和形态的并存, 现代主义认为“形式追随功能”, 但这不能解释古代建筑经历几百年的功能变化仍能保持形态稳定; 三是城市特殊建筑和一般居住地区的并存; 四是形态类型和“原型”的并存。
⑦ 由传统城市研究向现代城市研究转变的城市形态学理论的学者包括威尼斯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艾莫尼诺(Aymonino), 其被认为是意大利第一位试图系统研究传统城市向现代城市转化的学者。他赞同穆拉托里的观点, 认为城市形态研究和建筑类型学应建立紧密联系, 应加强对城市历史的研究, 减少对社会、文化、政策和经济的研究。
⑧ 结构主义源于语言学, 语言学认为语言由词汇构成, 但词汇本身没有任何功能, 语言的意义在于词汇之间约定俗成的结构。在语言学基础上形成的结构主义推广到广泛领域, 普遍含义是“任何文化的对象都是从其背景文化结构中获得意义的” [3]
⑨ 焦万诺尼(Gustavo Giovannoni, 1873-1947): 被誉为意大利城市研究传统之父。在他的研究《旧城区和新住房》(Vecchie citta ed edilizianuova)中, 围绕地理位置和历史两个主要因素, 阐述城市发展演变的原则, 提出了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他最重要的成就体现在墨索里尼时期的“反城市理论”(disurbanism)政策, 其观点与当时盛行的柯布西耶的理念相反。反城市主义反对大城市地区扩展, 反对房地产开发对城市历史中心带来的冲击。焦万诺尼提出了新与旧相互补充的战略, 并通过“有机性”(organicity)的概念得以实现。旧城历史中心应采用文脉主义理念和善待城市结构的连续性; 而城市新区则可以通过卫星城和现代技术实现。焦万诺尼同样具有克罗齐的历史观, 也认为没有一个城市是全新的, 或者是完全陈旧的, 都是处于不断演变的某一阶段,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再生”( palimpsest)的理论。认为形态是永无休止发展过程的转化阶段, 而形态能够做到自我保护和形成自身的发展轨迹。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 他建议首先应加强总体设计(master plan), 为研究和发现城市设计的长期过程创造条件。
⑩ 帕加诺(Giuseppe Pagano, 1896-1945): 帕加诺和焦万诺尼都认为城市形态是历史演变的结果。帕加诺总体上是反对现代主义的, 他认为理性主义或建筑学逻辑不具有全球共享的统一价值标准, 相反, 它属于各自建造的过程本身, 甚至理性主义就等同于对过程的理解。具体来说, 城市形态是通过对过去形态的提炼, 始于对功能的剥离, 形成普遍遵循的“原型”, 最终形成一种美学概念, 这一过程被称为“形态转化过程”, 从功能到美学, 从住宅到公共建筑。意大利学者马尔佐认为这就是“过程的类型”的最初提出, 穆拉托里在帕加诺的基础上对该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帕加诺的名著《意大利乡村建筑》中提到, 农村聚落建设的过程反映出现代建筑的演变规律, 从而得到了另一个重要的结论: 住宅是物质基础, 它根植于当地条件, 且密切依据体现了时代美学概念的原型; 公共建筑也依此演变。乡村建筑作为一种工具, 一代代进化, 它根植于文化习惯的内在意识。由此可以看出他努力的目标 : 通过研究当代农村住宅的发展演变, 试图从原生建筑向现代建筑转化的轨迹中发现规律, 揭示发展的一些内在规律, 并从功能逻辑中提炼出美学规律。
⑪ 卡尼贾(Gianfranco Caniggia, 1933-1987): 意大利学派城市形态学的另一个重要人物, 穆拉托里的学生, 是穆拉托里之后意大利学派的最重要的学者。
⑫ 迪奥塔莱维(Irenio Diotallevi)、马雷斯科蒂(Franco Marescotti)、卡尔博纳拉( Pasquale Carbonara): 迪奥塔莱维和马雷斯科蒂以低收入住宅为研究对象, 系统地按照一系列因素, 包括风向、日照等气候因素以及结构体系、新材料等技术因素, 研究不同规划布局的效率。对于穆拉托里学派最为关注的历史, 迪奥塔莱维等相反, 认为除了针对城市社会问题, 历史不会被过多关注。卡尔博纳拉也曾研究某一功能的历史演变, 但最终目的还是重在功能和技术, 而非将建筑学实践根植于当地文化。
⑬ TEAM10: 1953 年人们批评雅典宪章的功能分区是导致城市发展不好的根源, 国际建协拟在第十次大会中研究制定新的文件。 1956年, Team10 冲破现代主义的教条, 成为新时代的象征。其中史密斯夫妇认为需要向传统城市的街道学习, 应该重新思考存在于传统建筑之间的空间布置, 范· 艾克和以后的荷兰结构主义者以寻找统一为原则, 构成更高层次的合成, 以现代和前现代传统(pre-modern tradition, 前现代传统指现代主义出现之前, 长期存在演变缓慢的传统)共存为目标, 这种意图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意大利学者塔夫里和夸罗尼的两种方法。
⑭ 塔夫里(Manfredo Tafuri, 1935-1994)和格里高蒂:塔夫里的城市形态研究方法被认为是前现代传统和现代主义的结合, 受到了国际关注。塔夫里认为, 由于现代主义和前现代主义传统在原则和内在规律上的不相容性, 历史和现代理念难以简单结合。为此, 塔夫里追随萨莫纳, 认为位于现代城市崭新的城市结构中, 历史城市如今只存在于人们精神层面。为兼顾传统和现代, 可以采取概念式、三维的城市设计, 获得折衷的, 但也将是激进的乌托邦成果。因为随着城市的逐步扩大, 尤其是现代城市的急剧增大, 折衷的做法必然使新的城市形态越来越等同于当代城市现状。1960年代, 随着英法新城运动等大尺度城市设计的实施, 塔夫里的概念设计理念获得了更广泛的影响, 成为城市设计理论在大尺度方面的主要理论。持有类似理念的格里高蒂认为, 今天的城市设计类型主要是一种指导设计的先入为主的大尺度形态结构, 已经不再有任何历史含义, 而当代小尺度类型具有多变性而缺少规律。在长期城市发展中唯一具有稳定性的只剩下聚落区位的逻辑性, 因此他将学术注意力逐渐转向地理学。
⑮ 夸罗尼(Ludovico Quaroni, 1911-1987)是穆拉托里的同事兼好朋友, 但这并非意味着学术观点的相同。夸罗尼同塔夫里持有类似的城市设计观点, 他认为城市是一个波动的基础设施, 是由空间和建筑、过去和现代、私人和公共行为共同作用的整体。他在文章中提到, 作为基础设施的城市形态虽然也有变化, 但需要寓言般的稳定持久, 像波斯地毯一样均匀连续。
⑯ 罗西认为城市形态是不同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应接受不同城市形态理论的共存。每种城市形态理论只要解释清晰, 并有理论渊源即可(相反, 新观点短期内难以成熟)。相应地, “拼贴城市”的概念具有世界影响力。对于穆拉托里关注的历史问题, 罗西的观点相反。罗西认为历史束缚城市设计, 常常为了协调城市形态而缺少壮丽的形象;即使寻求到一系列所谓的历史抽象规则, 实际的应用也是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罗西强调地域性, 认为较之历史影响, 地域性更持久。同时, 罗西认为他的城市设计理念注重政策目标的可实施性, 他也曾尝试在1962年的一项旨在使低收入者住宅建设常态化的法规中实践了他的城市设计理念。在形态概念方面, 罗西的类型概念更接近于"原型", 不受历史和功能的制约。城市形态学就是对稳定持续的“原型”的不断解释。
⑰ 罗西的类型概念接近于“原型”, 原型不会发展, 也不经历转变。正如他在《城市建筑学》书中所说, 类型是由所有建筑师共同创造的。建筑学的历史不过是这些原型概念的不断重现, 他们的永恒性是其内含力量的合法表现。他认为, 形态应被认为是一种永恒的、全球性的、静止的事物。然而原型也不排斥创新, 建筑学符号显然是创新的来源。
⑱ 艾莫尼诺(Carlo Aymonino)是一个支持新城建设的学者, 他认为通过新城和旧城的共存可以实现较好的城市发展。而对于历史城区, 艾莫尼诺支持穆拉托里将建筑类型学和城市形态学相结合的做法, 但并不赞同一定要寻求一个所谓的“历史结构”。艾莫尼诺的城市理念根植于新马克思主义, 认为当代资本主义逐步控制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他们远离历史, 并为社会创造一种全新的、没有先例的和折中的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也是一种原型, 是一种符合资本主义经济、社会、政治价值的, 已经获得国际化的原型。艾莫尼诺曾经研究中世纪城市的现代化演变过程以证实他的观点。保莱·帕特(Paule Patte)对巴黎的研究也可作为佐证, 其发现为实现这种代表资本主义价值原型的城市形态, 需要通过新建公共建筑断断续续、零零散散的选址, 实现对原有城市功能结构的重组。
⑲ 穆拉托里认为“对现实的主观评价”也是建立历史理论的必要手段。对穆拉托里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的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认为, 对于缺少记录的历史, 只能靠揣测。对此, 具有常识的人都信任历史, 不把它当作“大家都承认的虚构的故事”, 而当做个人和全人类对于过去的记忆。
⑳ 穆拉托里认为, 今天西方世界的危机蕴含在18世纪中, 文艺复兴受到否定, 建筑师的工作从宫廷建筑转向普通住宅建筑, 导致使用者与设计者脱离(传统上建筑是使用者自发建造, 建筑师只是负责宫廷和公共建筑), 并导致设计脱离生活和历史传统。
过程类型是意大利学派城市形态学的重要概念。各类文献的提出者说法不一, 一说为帕加诺最早提出, 也有认为是卡尼贾最终完善。从学术发展沿革角度看, 穆拉托里处于两人之间, 是这一概念发展的重要人物。帕加诺最早提出了“过程的类型”概念。他发现一定时期内, 建筑的调整(不论是小调整还是复杂的布局)都保持以前的形态特点, 形态不随功能变化。帕加诺对各时段形态模式的解释是, “人们通过对过去形态的提炼, 首先脱离功能限制, 直到形成一种简单的美学形态”。
“创造崭新的城市”:夸罗尼曾是穆拉托里早期的合作伙伴[9], 是“辨证合成”城市形态学的代表性学者, 也是当时颇具影响力的建筑师。他在朱里亚诺岸滩竞赛方案的设计理念是试图形成新与旧的对比, 避免延续陈旧的威尼斯景观。他认为城市是一个波动的基础设施, 由空间和建筑、过去和现代等共同作用形成整体[3]。通过上述不同的二元关系, 新的城市形态将如波斯地毯般拓展。在夸罗尼的方案中, 通过放射形态的结构, “创造崭新的城市。将历史城市作为远景和逐渐失去的遗存, 让它们消失在遥远冷漠的地平线......”(夸罗尼的助手丘奇[Ciucci]和达尔科[DalCo]转述夸罗尼的话[9])。
参考文献
[1] Anne Vernez Moudon. Urban Morphology as an Emerging Interdisciplinary Field[J]. Urban Morphology, 1997, 1: 3-10.
[2] Giancarlo Cataldi, Gian Luigi Maffei, Paolo Vaccaro. Saverio Muratori and the Italian School of Planning Typology[J]. Urban Morphology, 2002, 6(1): 3-14.
[3] Marzot Nicola. The Study of Urban Form in Italy[J]. Urban Morphology, 2002, 6(2): 59-73.
[4] Giancarlo Cataldi. Designing in Stages-Theory and Design in the Typological Concept of the Italian School of SaverioMuratori[M] // Attilio Petruccioli. Typological Process and Design Theory. Cambridge, MIT: AKPIA, 1998: 35-55.
[5] S E斯通普夫. 西方哲学史[M].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450-453.
[6] 克罗齐. 美学原理[M]. 上海: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7: 40-46.
[7] 曼弗雷多 ·塔夫里. 建筑学的理论和历史[M].郑时龄, 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216-217.
[8] Giancarlo Cataldi. From Muratori to Caniggia: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talian School of Design Typology[J]. Urban Morphology, 2003, 7(1): 19-34.
[9] Attilio Petruccioli.“ Alice’s Dilemma.” Typological Process and Design Theory[M]. Cambridge, MIT: AKPIA, 1998: 57-72.
[10] Manfredo Tafuri. Ludovico Quaroni e lo sviluppo dell’architettura moderna in Italia[M]. Milano: 1964: 129-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