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正文
全文下载次数:2571
2017年第3期   DOI:10.22217/upi.2016.345
“刚性·弹性·韧性” —— 深圳市创新型产业的空间规划演进与思考
“Rigidity · Flexibility · Resilience”: The Thought and Evolution of Spatial Planning on Innovative Industries in Shenzhen

张惠璇 刘青 李贵才

Zhang Huixuan, Liu Qing, Li Guicai

关键词:刚性;弹性;韧性;创新型产业;空间规划演进

Keywords:Rigidity; Flexibility; Resilience; Innovative Industry; Evolution of Spatial Planning

摘要:

塑造创新空间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但是如何通过规划手段来实施是具有区域差异的议题。与西方规划对物质空间的弱干预不同,中国的规划对物质空间一直有强干预的传统。但在城市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规划技术正由刚性走向韧性,面向创新的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也面临转型。深圳是中国的创新极区与规划先锋,本文通过探讨其创新型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的演变,厘清韧性规划中刚性、弹性的具体表现形式及耦合机制,系统性建构由结构韧性、控制韧性与过程韧性共同构成的韧性规划理论框架,为未来进一步探索中国产业转型与规划空间干预机制转型背后的逻辑奠定基础。


Abstract:

Improving the space arrangement of innovative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issue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must be taken into account during the making of urban planning. Differ from western planning which has a weak intervention on physical space, Chinese planning always tends to use strong intervention on physical space arrangement. However, Chinese planning technique has been changing from rigid to resilient. The spatial planning of innovative industry is also transforming due to the challenges. Shenzhen is the innovative polar and planning pioneer in China. This research discusses the evolution of the spatial layout planning of innovation industry in Shenzhen, clarifies specific forms and coupling mechanism of rigidity and flexibility in resilient control, establishes a resilient planning theory framework that is composed of structure resilience, control resilience and process resilience, aiming to further explore the logic behind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the mechanism of planning intervention.


版权信息: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401122)“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创新系统的空间组织特征和演化机制”
作者简介:

张惠璇,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硕士研究生。1030051804@qq.com

刘青(通信作者),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助理研究员。liuq@pkusz.edu.cn

李贵才,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ligc@pkusz.edu.cn


译者简介:

参考文献:
  • [1] 邵亦文, 徐江. 城市韧性: 基于国际文献综述的概念解析[J]. 国际城市规划, 2015, 30(2): 48-54.

    [2] 郭荣朝, 苗长虹. 基于特色产业簇群的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 人文地理, 2010, 25(5): 47-52.

    [3] 晓亚, 顾启源. 评介《城市: 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J]. 城市规划, 1986(3):64.

    [4] 刘堃, 仝德, 金珊, 等. 韧性规划·区间控制·动态组织——深圳市弹性规划经验总结与方法提炼[J]. 规划师, 2012, 28(5): 36-41.

    [5] 赵珂, 赵钢“. 非确定性”城市规划思想[J]. 城市规划汇刊, 2004(2): 33-36.

    [6] Wallace Mike. Flexible Planning: A Key to the Management of Multiple Innovations[J]. Educational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 Leadership, 1991, 12(3): 180-192.

    [7] 刘堃, 李贵才, 尹小玲, 等. 走向多维弹性: 深圳市弹性规划演进脉络研究[J]. 城市规划学刊, 2012(1):63-70.

    [8] 张友安, 郑伟元.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刚性与弹性[J]. 中国土地科学, 2004, 18(1): 24-27.

    [9] 尹奇, 吴次芳, 罗罡辉. 土地利用的弹性规划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 2006, 22(1): 65-68.

    [10] 张鸿. 刚性规划下的弹性利用[J]. 中国土地, 2009(9):55.

    [11] 仇保兴. 市场失效、市场界限与城市规划调控[J]. 城市发展研究, 2004, 11(5): 1-7.

    [12] 刘筱, 王铮, 赵晶媛. 政府在高技术产业集群中的作用——以深圳为例[J]. 科研管理, 2006, 27(4): 36-43.

    [13] 覃成林. 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特征分析[J]. 人文地理, 2003, 18(5): 38-41.

    [14] 陈伟新, 吴晓莉. 高新技术产业的空间选择与规划——以深圳为例[J]. 城市规划, 2002, 26(4): 80-83.

    [15] 魏心镇, 王缉慈. 新的产业空间: 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与布局[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108-120.

    [16] 张孝开, 刘雪霞. 科技园区规划布局模式探讨——以富士康南宁科技园区规划为例[J]. 规划师, 2013, 29(1): 85-88.

    [17] 王铮, 赵晶媛, 刘筱, 等. 高技术产业空间格局演变规律及相关因素分析[J]. 科学学研究, 2006, 24(2): 227-232.

    [18] 陈汉欣.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布局[J]. 经济地理, 2002, 22(3): 269-273.

    [19] 刘筱, 王铮, 赵晶媛. 政府在高技术产业集群中的作用——以深圳为例[J]. 科研管理, 2006(4): 36-43.

    [20] 夏海钧.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研究[D]. 广州: 暨南大学, 2001.

    [21] 张晓平, 陆大道. 中国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及空间组织形式[J]. 地理科学, 2004, 24(2): 129-135.

    [22] 王富海. 从规划体系到规划制度——深圳城市规划历程剖析[J]. 城市规划, 2000, 24(1): 28-33.

    [23] 刘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韧性规划思想的显现与理论建构——基于深圳市城市规划实践(1979-2011)[J]. 城市规划, 2014, 38(11): 59-64.

    [24] 亢世勇, 刘海润. 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9: 155

    [25] 新华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 [2016-02-23]. 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16/02/23/030155901.shtml

    [26] 汪余. 浅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刚性与弹性[J]. 科学之友, 2011, 13: 155-156.

    [27] 胡健, 王雷. 土地利用规划的刚性与弹性控制途径探讨[J]. 规划师, 2009, 25(10): 85-89.

    [28] 贺传皎, 王旭, 邹兵. 由“产城互促”到“产城融合”——深圳市产业布局规划的思路与方法[J]. 城市规划学刊, 2012(5): 30-36.

    [29] 吴扬, 王振波, 徐建刚. 我国产业规划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现代城市研究, 2008, 23(1): 6-13.

    [30] 阎金铎. 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学术——物理卷[M]. 沈阳出版社, 1990: 3.

    [31] 黄晓军, 黄馨. 弹性城市及其规划框架初探[J]. 城市规划, 2015, 39(2): 50-56.

    [32] 李彤玥, 牛品一, 顾朝林. 弹性城市研究框架综述[J]. 城市规划学刊, 2014(5): 23-31.

    [33] R.A. Resilience Alliance: Key Concepts[EB/OL]. 2002. http://www.resalliance.org/index.php/key concepts.

    [34] 郝凌佳, 钟悠, 王承慧. 弹性规划理念下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规划探讨——以中国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为例[J]. 规划师, 2015, 31(7): 73-79.

    [35] 蔡建明, 郭华, 汪德根. 国外弹性城市研究述评[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10): 1245-1255.

    [36] 王卓, 尚涛, 柳桃青. 基于非确定性思考下的城市规划新思维探讨[J]. 武汉大学学报( 工学版), 2007, 40(5): 103-107.

    [37] 王震, 杨忠伟, 张承. 一种协调开发区近远期产业布局的弹性控制方法——“灰色用地”规划方法[J]. 国际城市规划, 2014, 29(2): 105-110.

    [38] 舒倩, 王晟, 谢映. 产城融合视角下产业园建设用地弹性规划的思考——以长沙高新区为例[C] //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 城市总体规划).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2014: 9.

    [39] 丁灵鸽, 陈天, 李磊. 弹性理念主导下的产业园区规划实践探索——以天津中华自行车王国产业园区为例[J]. 城市规划, 2010, 34(9): 93-96.

    [40] 徐江, 邵亦文. 韧性城市: 应对城市危机的新思路[J]. 国际城市规划, 2015, 30(2): 1-3.


《国际城市规划》编辑部    北京市车公庄西路10号东楼E305/320    100037
邮箱:upi@vip.163.com  电话:010-58323806  传真:010-58323825
京ICP备13011701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223

7741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