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浏览 期刊档案 全文阅读 专访 书评 译者随笔 优先出版 海外原创
资讯中心
——国际简讯 ——国内简讯 ——期刊导航 ——新书推介 ——专题研究——案例集萃
首页>杂志浏览>资讯中心>期刊导航

独自一人但并不孤单——为孤独腾出空间

By Yourself, yet Not Alone: Making Space for Loneliness
  • 源自:Urban Studies, 2023. DOI: 10.1177/00420980231169669
  • 作者:Luzia Cassis Heu, Tom Brennecke
  • 推荐:邵亦文,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 划学院。yiwenshao@szu.edu.cn

这篇批判性评论关注了一个颇不寻常的主题——孤独与城市设计之间的联 系。事实上,孤独现象在世界各地的城市中普遍存在。大多数人在一生中的某 个阶段都会有或长或短的孤独经历。孤独可能会让人感到不舒服,并带来抑郁、 焦虑、肥胖和免疫系统衰弱等健康风险,但就像美国超验主义作家亨利·戴 维·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所记述的那样,孤独的人也能够从社交退缩(social withdrawal)的体验中获得更加深入的思考,从而受益。 作者认为当前城市公共空间的总体设计原则是鼓励社会交往,因而设计师很 少在公共场所中设置适于独处的空间。这既不能满足大量孤独的城市居民的潜在 需求,容易让他们感到“与众不同”从而产生耻感,还会剥夺他们对某一地方或 社区产生归属感的机会。作为回应,论文提出了一系列悖论式孤独干预(paradoxical loneliness intervention)方法。在此逻辑下,空间干预措施需要更多地承认孤独感 体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通过中微观城市设计手段为城市孤独者留出更多的空 间,以支持他们更好地应对孤独。论文进一步提出具体的空间策略,包括创造减 除社会耻辱的空间、反思的空间、培养归属感的空间和允许精神逃避的空间。 2023 年 11 月 15 日,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宣布孤独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同 时成立了一个全新的社会联系专委会(Commission on Social Connection),以应 对这一“紧迫的健康威胁”。空间规划设计能够为孤独的应对贡献一些力量。与 韧性城市处理城市不确定性扰动的方式类似,应对孤独的规划设计不仅需要考 虑抵抗和消除孤独感,也应当考虑适应孤独感。本文的论述能够给予规划设计 师一定的启发价值,通过对孤独者需求更加多样化和细致入微的理解,在繁忙 的现代都市中为孤独的人腾出一点发展空间。

Zoom 城市——在家工作、城市生产力和土地利用

The Zoom City: Working from Home, Urban Productivity and Land Use Skill?
  • 源自: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23, 23(6): 1397–1437. https:// doi.org/10.1093/jeg/lbad025
  • 作者:Efthymia Kyriakopoulou, Pierre M. Picard
  • 推荐:沈静,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 学院。shenjing@mail.sysu.edu.cn

在家工作已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这种向远程工作的转变,减少了对办公 空间的需求,增加了家庭办公室空间的需求,对城市土地使用产生影响,但相关 文献对这种空间转变的研究比较模糊。本文使用城市经济模型,分析远程办公如 何影响单中心城市结构的内部结构和规模、土地和劳动力市场以及居民的福利, 并对欧洲首都城市进行在家办公效率的量化校准。研究结果表明,远程工作带来 企业和家庭办公空间需求的变化可以缩小或扩大城市规模。首先在家工作带来商 业面积缩小、商业土地租金降低,以及住宅用地租金在中心区的下降,而在靠近 城市边界的地方可能会上升。从长远看,在家工作降低了小城市的生产率,却提 高了大城市的生产力,使得大城市吸引更多移民,从而扩大了城市地理范围。从 短期来看,在家工作给通勤者和公司带来了混合收益,这是为什么疫情之前在家 办公室的采用率比较低。论文也讨论数字技术提升了工人在家工作的生产效率, 导致了单中心城市的出现,并增加了远程工作的社会福利。论文进一步提出,如 果在家工作的社会最优水平低于工人们的预期水平,可能需要政策干预,比如补 贴办公室工作,对远程工作征税,或定义产生福利最大化在家工作水平的社会规范。

欧洲公路网、运输成本和区域收入

European Highway Networks, Transportation Costs, and Regional Income
  • 源自: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024(104). https://doi. org/10.1016/j.regsciurbeco. 2023. 10
  • 作者:Augustin Ignatov
  • 推荐:于涛方,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yutaofang@tsinghua.edu.cn

交通基础设施,特别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往往被不同层级政府决策者 视为降低运输成本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政策工具。欧盟也不例外,欧洲交通 基础设施的整合作为一个政策领域受到极大关注。在过去二十年中,欧盟在几 次扩大之后,区域收入差距显著增加,提高凝聚力成为欧盟的主要优先事项之 一。在 2000—2013 年期间,仅通过欧洲凝聚力基金计划的道路基础设施支出就 达到近 650 亿欧元,占区域政策资金总额的近 14%,其中超过 270 亿欧元用于 高速公路。在1990—2020年期间,欧盟的高速公路长度从约30 km大幅增加到7.3 万 km。这种基础设施的扩建规模与美国州际公路体系或中国国家干线公路体系 建设相当。为此,作者分析了高速公路对欧盟经济的影响,其实证策略旨在解 决基础设施与收入之间关系中的内生性等问题。 研究结果表明,欧洲高速公路网络的扩张通过降低区域间运输成本对总体 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影响。根据结果,作者得出,1990—2020 年间建造的所有 高速公路在 2020 年使欧盟的年收入增加了约 5%。这些结果在各种模型和市场 准入规范中是一致的,并且对敏感性分析保持稳健。结果另外表明,高速公路 促进了收入和凝聚力提高,因为欠发达的欧洲地区在基础设施投资后享有相对 较高比例的经济利益。这些地区在 2020 年额外获得了 420 亿欧元的凝聚力收入。 论文还显示,高速公路使欧盟的区域间基尼系数下降了约 1%。表明,凝聚力 很大程度上是来自欧洲欠发达地区的高速公路建设。论文研究结果表明,该研 究支持旨在巩固和整合欧盟成员国高速公路网络的欧洲政策举措,例如跨欧洲 运输网络政策。这些政策能够通过降低区域间运输成本,改善区域间市场准入, 进而为欧盟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总增长。

“硅谷大草原”和摩的——从南方视角看平台城市化的前沿

Silicon Savannahs and Motorcycle Taxis: A Southern Perspective on the Frontiers of Platform Urbanism
  • 源自: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Economy and Space, 2023, 55(8): 1989-2008. DOI: https://doi. org/10.11
  • 作者:Liza Rose Cirolia, Rike Sitas, Andrea Pollio, Alexis Gatoni Sebarenzi, and Prince K Guma
  • 推荐:林赛南,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sainan.lin@whu.edu.cn

数字平台在非洲城市的兴起被批判为全球技术资本在不稳定的生活和脆弱 的基础设施中寻求新的利润领域的一个例子。然而,这种对所谓“平台城市主 义 ”(platform urbanism)的技术悲观主义解读,认为它只是一个积累和剥削的 场所,让我们对非洲城市的未来前景感到暗淡。与此相反,本文用“技术矛盾” (Techno-ambivalence)的方法对几个非洲城市摩的平台化的显著趋势进行了分 析。这种方法并不把特定的技术变革看作决定性的或中性的,而是把它看作“悬 浮在不同的可能性之间”和“斗争的场景”。作者认为,这种方法与南方城市主 义拒绝被强加其他地方形成的规范逻辑是一致的。技术矛盾提供了一种固有的 南方取向。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基加利和内罗毕,这两座城市因致力于数字创新而被誉 为“硅谷大草原”,摩的长期以来为人员和货物的正常流动作出了贡献。作者从 南方城市的视角来看待这些交通系统的数字化,为平台城市主义的讨论作出了 以下两方面的贡献 :首先,研究表明这一现象与 20 年来对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的 供应方发展投资相吻合,而平台正是以这些基础设施为依托和前提的。其次, 平台城市化不仅仅是全球技术登陆非洲的一个案例。它的特点是各种实验的扩 散,在这些实验中,国内和国际资本汇聚在一起,平台与非正规经济以动态的 方式交织在一起,而当地的适应性是生存的必要条件。总之,作者认为,这些 城市(不可否认也包括其他城市)的摩的平台化构成了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变 的景观,需要更多的理论和实证关注。

了解生态系统游憩服务供需错配和社会群体偏好——对城乡规划的启示

Understanding Recreational Ecosystem Service Supply-Demand Mismatch and Social Groups’ Preferences: Implications for Urban–Rural Planning
  • 源自: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24. DOI: doi.org/ 10.1016/ j.landurbplan.2023.104903
  • 作者:Xiao Sun, Hongxiao Liu, Chuan Liao, et al.
  • 推荐:陈 卉, 颜文涛, 同济大学建 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 系。1202chenhui@tongji.edu.cn, yanwt@tongji.edu.cn

生态系统游憩服务的供需在根本上受城市化影响,且与居民福祉密切相关。 然而,几乎没有研究揭示城乡梯度背景下游憩服务供需关系的异质性 ;社会经 济属性如何影响空间上生态系统游憩服务的需求和偏好,以及如何将其纳入城 乡规划仍不清楚。 为了填补上述研究缺口,本研究以中国京津冀城市群为例,根据典型的社会 生态指标,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技术确定了 105 个采样点,对 1 250 位城乡居民进 行面对面问卷调查。首先,运用游憩机会谱模型评估游憩服务供应水平,通过游 憩潜力指数和可达性指数聚合得到。其次,评估需求水平是基于问卷获得的居民 游憩频率,运用可转移拟泊松回归模型来分析居民的年游憩频次,并将居民需求 进行空间制图。第三,采用 Logistic 回归法评估不同社会群体偏好的景观类型和 出行距离。第四,通过聚类分析将京津冀地区的所有街道(镇)分为城市地区、 城乡边缘地区和乡村地区 ;并用尺度方法分析游憩服务的城乡空间格局。 研究结果表明,沿城乡梯度,游憩服务的供应量增加,而需求量呈指数下降; 供需失衡空间占主导,城市地区需求较高、城乡边缘地区供需平衡和乡村地区 供应充足。不同性别、年龄、收入、城市规模和家庭状况的游憩服务需求和偏 好存在显著差异。女性、老年人和当地群体表现出更高的自然景观偏好,但老 年人的出行距离较短。高收入、年轻人和非本地人追求更长的游憩出行距离, 但高收入群体的出行频率较低。 研究得到的游憩服务供需的城乡异质性和特定人群的偏好,有利于在多尺度 实施更具适应性和精细化的规划。识别城乡差异并将城乡发展转型与生态系统游 憩服务联系起来,对于区域协同管理和可持续规划至关重要。在区域—城市尺度, 连接承德和北京乡村地区等主要的供应区游憩服务流动路径(例如,发展公共交 通廊道,设计长距离的驾驶或自行车绿道),以缓解需求区的游憩机会不平等现象; 在地方—社区尺度,针对老年人和低收入居民等弱势群体游憩频率高、出行距离 短的特点,根据其偏好建设河滨步道、多功能邻里公园,并增加公园的可达性。

中国少数民族与汉族农民工的住房拥有率差距——融合还是分层?

Homeownership Gap Between Ethnic Minority and Han Majority Rural Migrants in China: Integration or Stratification?
  • 源自:Housing Studies, 2023, 38(10): 1936-1954
  • 作者:Zicheng Wang, Manqi Zhong, Jiachun Liu
  • 推荐:魏宗财,唐琦婧,华南理工大学 建筑学院。weizongcai@scut.edu.cn

农民工群体的住房保障问题一直备受瞩目。根据官方统计和相关研究, 2020 年中国流动人口数量高达 3.76 亿,其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数量超 3 200 万, 接近总量的 1/10。然而,关于中国少数民族和汉族农民工群体之间在住房拥有 率差异方面的研究相对欠缺。该研究着重探讨了三个问题 :第一,少数民族与 汉族农民工群体之间的住房拥有率是否存在差异?第二,少数民族农民工群体 内部住房拥有率是否存在异质性?第三,什么因素导致了汉族和少数民族农民 工群体在住房拥有率方面的差距? 该研究使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发现少数民族农民工群体在 当地城市的住房拥有率总体低于汉族,而且不同少数民族群体之间也存在显著 差异。其中满族农民工群体拥有住房产权的比重高于汉族,而其他少数民族则 相对较低。该研究认为,与少数民族农民工相比,汉族农民工群体在社会经济 地位上具有相对明显优势,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均较高,享受当地社会保险 的机会也较大。另外,少数民族农民工群体更倾向于在省内流动,且通常会携 带家庭成员一起流动 ;他们在当地城市的停留时间比汉族农民工短。该研究进 一步发现,与可观测到的社会经济特征因素相比,少数民族与汉族农民工群体 在住房拥有率上存在的差距很大程度是由信贷和住房市场的民族偏见与歧视等 不可观测的结构性因素导致。研究成果对政府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推进住房 保障政策的精准实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国际城市规划》编辑部    北京市车公庄西路10号东楼E305/320    100037
邮箱:upi@vip.163.com  电话:010-58323806  传真:010-58323825
京ICP备13011701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223

777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