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浏览 期刊档案 全文阅读 专访 书评 译者随笔 优先出版 海外原创
资讯中心
——国际简讯 ——国内简讯 ——期刊导航 ——新书推介 ——专题研究——案例集萃
首页>杂志浏览>书评>正文
全文下载次数:0
2007年第1期   DOI:
城市形态可持续性目标的实现——读《迈向可持续的城市形态》
The Quest for Sustainable Urban Form —— Reading “Achieving Sustainable Urban Form”

李琳 黄昕珮

Li Lin, Huang Xinpei

关键词:紧缩城市;可持续性;城市形态

Keywords:Compact;Sustainability;Urban Form

摘要:

本文以解读《迈向可持续的城市形态》一书为主线,介绍了国外学者研究可持续城市形态的最新成果。与该书的前一卷《紧缩城市》相比,在“什么是可持续的城市形态”和“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形态” 这两个问题上专家学者给予了更为肯定的回答。


Abstract:

Following the clew of introducing the book“ Achieving Sustainable Urban Form”,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ain the latest production of overseas scholars about the study of sustainable urban form. Compared with the book “The Compact City: A Sustainable Urban Form?”, more affirmative answers on “what is sustainable urban form?” and “ how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urban form?” are proposed.


版权信息: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李琳,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专业,博士研究生。wmmhxp@vip.sina.com

黄昕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博士研究生。hxp04@mails.tsinghua.edu.cn



译者简介:

1996年出版了由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建筑学院的三位学者编著的《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The Compact City: A Sustainable Urban Form?2,以下简称《紧缩城市》),书中以紧缩城市与可持续的关系为主要线索,对发达国家面临的不可持续问题及其解决措施进行了广泛探讨。4年之后,为再次说明和验证当时的结论,并总结当前关于可持续城市研究的最新成果,由卡蒂·威廉、伊丽莎白·伯顿、和麦克·詹克斯编著的《迈向可持续的城市形态》于本世纪初问世,该书在《紧缩城市》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紧缩型城市形态的优劣特征及可行性,并对可持续城市的定义和获得城市可持续性的途径进行了更深入的阐述。


1 背景

自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布伦特兰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3进行相对明确的定义后,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可持续性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旋律。城市的可持续问题也伴随着城市化、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社会公平等一系列城市问题的出现而备受关注。目前被普遍认可的观点是城市的形态、尺度、密度和土地利用方式都将对城市的可持续性产生影响,虽然对其影响力和影响程度尚缺乏一致的描述,但是肯定城市形态和可持续性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是相关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提。然而究竟什么样的城市形态更有利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一直备受争议,百余年来在城市规划历史上关于城市紧缩抑或分散的争论从未停止。直至上个世纪末,在大城市无序蔓延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已日益突显的社会背景下,“紧缩城市”开始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政策法规中,并被相关学者认为是实现城市可持续性的主导模式。对此争论仍在继续,但是当前关于城市形态可持续性的讨论大多围绕紧缩城市的优势、劣势展开,大量案例的实证研究也有效地通过第一手资料促进了有关理论的产生和深


2 概述——关于《迈向可持续的城市形态》

2.1 关于《紧缩城市》

在详细介绍《迈向可持续的城市形态》之前,有必要对本书的前一卷《紧缩城市》进行简要的回顾,因为两者不仅在内容上有很强的关联性,而且在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上也一脉相承,《迈向可持续的城市形态》在前一本书的基础上,把当今世界关于城市可持续性的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形态》的书名是作为一个问题来陈述的。除绪言外,编者从理论、社会经济问题、环境、评价、检测和实施这5个方面对来稿进行了整理,其目的在于“阐述有关紧缩城市的概念性问题4”。在尚不清楚紧缩城市是否就是未来城市一种最好的或者唯一的发展方向时,来自多维视野下的不同观点围绕着紧缩城市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虽然最后并没有获得一致的结果,但是随着对这一命题的进一步澄清,这些文章为更好地理解城市形态的可持续性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梳理各影响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思路。总结《紧缩城市》一书,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支持紧缩理论的学者们认为,以遏制城市扩张为前提的紧缩城市通过对集中设置的公共设施的综合利用,将会有效地减少交通距离和小汽车的使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实现对原有土地资源的再利用,使旧城区重获生机。但是书中也列举了对其概念的基础提出的种种质疑,有些文章中指出,紧缩城市的优点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直接,而且还会带来难以预见的在环境质量和居民可接受度方面的巨大代价。类似的争论依旧贯穿在4年后出版的《迈向可持续的城市形态》一书的始终,在《紧缩城市》中提到“由于城市之间存在的差异,紧缩城市并非一个可以简单地转化为某种具体的城市形态的概念”,这一观点在后一本书中得到了强调,并被进一步地阐述和验证。


2.2 研究框架及内容

在《紧缩城市》的研究基础上,新一轮关于城市形态与可持续性的讨论将重点放在了“在任何地理尺度下,建立城市形态和一系列城市要素之间的关系”,亦即根据不同城市的具体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这一转变将使城市形态的可持续性研究继续向纵深推进。《迈向可持续的城市形态》正是基于这样的研究前提,把对两个关键问题的解答作为串联本书38篇文章的主要线索,这两个问题分别是:什么是可持续的城市形态,以及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形态。本书除绪言和结论外,共分4个部分。第一部分题为“定义可持续的城市形态”(Defining Sustainable Urban Form),列举了不同城市形态对可持续性的影响,并针对可持续的不同方面,如城市生态、社会公平、节约土地、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质量等描绘了未来各城市形态的发展前景。第二部分“城市形态与交通:新的尺度”(Urban Form and Transport: New Dimension)继续从交通方式和居民出行行为的角度探讨了不同城市形态的可持续性。这两个部分都在试图回答“什么是可持续的城市形态”的问题。接下来的两个部分涉及“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形态”。第三部分研究了“获得可持续城市形态的方法和策略(”Approachesand Strategies for Achieving Sustainable Urban Form),一些文章提供了在战略上关于未来城市形态的广泛思考,并指出了可持续的城市管理系统的价值;另外一些作者则关心当地居民对特定城市形态的可接受度,以及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第四部分主要是案例的介绍,正如题目“创造形态和构思解决之道”(Built Form andDesign Solutions)所言,这一部分内容已经将相关的研究从理论的层面引向了实践的探索,在不同尺度下的案例研究有助于促进对城市形态可持续性的深入理解,并能直观地反映出具体情况下各解决措施的实践效果。


2.3 研究成果

相比前一本书《紧缩城市》,《迈向可持续的城市形态》首先从标题上看语气是肯定的,这一乐观情绪的表达暗示了“在理论上城市形态完全可以比目前的状况更具有可持续性,过去一些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在未来可以被纠正,或者避免5。”其次,从书中各篇文章的内容看,这次讨论已经逐渐超越了对紧缩还是分散的争论,而是建立在紧缩城市理论的基础上,再次探讨了其优劣特征,并从土地利用和交通等方面进一步寻求符合地域特征和能够满足不同城市发展条件的可持续城市形态模式。根据研究框架,其研究成果同样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2.3.1 关于“什么是可持续的城市形态?”

本书在第一和第二部分围绕不同城市形态的可持续性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论证,并指出“获得可持续城市形态的一个先决条件是知道它是什么;能够清楚地意识到‘可持续的城市’究竟是什么状态,它如何运转,以及随着时间的变化它如何做出回应……6”。本文附录1的内容分别概括了各篇文章的主要结论,虽然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诸多学者和专家在哪个城市形态更具有可持续性的关键问题上尚未形成完全一致的意见,但是相比紧缩城市作为解决城市不可持续问题的主要手段而被首次提出时,我们现在已经了解了更多的城市发展规律,并获得了更多关于城市形态可持续性的明确信息。

首先,研究城市的可持续性必须强调城市系统的复杂性。与其他内容相比,这些文章更多地表达了认识城市系统各要素之间复杂关系的重要性。为了阐明过去的相关理论是如何因为过于绝对而丧失其可信度,学者们通过调查研究,分别定义和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城市形态与城市系统各要素的关系。比如,以前普遍认为更为紧缩的城市形态对解决交通、社会公平和环境效益有利,但是Burton,Newton和Masnavi等人通过各自的检测和论证,发现不同类型的紧缩城市对上述几个方面的影响也不同。研究反映了只有在道路结构和公共交通设施的支持下,可持续发展的益处才能在高密度地区实现,而且根据各城市的具体情况,街区的形态、密度和土地利用方式对于城市的可持续性而言往往同样重要。

其次,土地的功能混合使用对城市可持续性的影响在相当程度上是积极的。现代城市中功能分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的种种不可持续问题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学者在研究传统街区时发现,居住、就业以及零售商业等功能的混合是节省时间,减少通勤距离和降低交通能耗的主要原因,因此受许多欧洲名城高密度和高混合度的启发,目前对紧缩城市的理解中也包含了在城市和街区的

不同尺度下实现土地功能混合使用的概念。当然,居民对此的接受度也与环境质量的改变和所在地区功能混合的程度相关。另外,适应区域环境的紧缩策略也应受到重视,这一点在交通和环境方面的考虑尤为突出。在解析了高密度发展和交通需求量减少之间的因果关联后,Newton发现城市密集的明显益处并不局限于“紧缩城市”这个单一的城市形态中,通过区域范围内城市密集的策略,例如走廊城市(corridor city)和边缘城市(edge city)同样可以获得类似的效果;同时土地利用与就业安置对交通的影响也拓宽了关于紧缩问题的讨论,认为应该将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的交通模式一并考虑。环境的可持续问题在Alberti的文章中有所体现,文中指出,农田、森林等非城市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将对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在城市区域内考虑城市形态改变的环境影响。


2.3.2 关于“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形态?”

虽然根据前面两个部分的内容还不能得出一个普适的结论,但是其研究成果却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人们对“城市形态可持续性”的深入理解,其重要性在于认识到了潜在的可持续城市形态的多样性,也说明城市可持续性的实现往往需要多种手段和途径的综合利用。本书在接下来的第三和第四部分中就如何运用有效的手段和策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进行了探讨。文中大量的观点建议将可持续性作为一个过程而非终极目标来看待,它的关键主题是将研究者的注意力从获得一个“最终的城市形态”移开,转而强调对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细致地整理,并完善决策的过程和方法,从而确保在任一特定地区能够采取相对正确有效的实施方案。这就暗示着城市形态的改变需要在长时间中不断完善,任何选用的方案和相关策略都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和修改。Raymond关于Kent地区发展计划的介绍是这一研究趋势的典型实例,其设计准则抛开了先前定下的各项标准,而支持通过新的发展来实现一系列较为弹性的目标。在实现可持续性的过程中,首要的是“适应性”。这种适应性可以促使决策者关注城市系统的复杂性以及地区的特异性,从而对变化做出回应。Jenks,Crilly和Mannis,Ravets和de Roo都强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需要完善弹性的、可适应性的决策方法,而不是运用以前所说的特定模式。除了适应性之外,许多作者还强调“包容性”。Raymond在介绍地方当局运用新的更为开放的手段来描述可持续的城市形态时,阐明了更具包容性和透明度的方法。Crilly和Mannis则拥护一种自下而上的方法来决定当地可持续的城市形态,以及如何更好地实现它,因此居民对紧缩策略的接受程度成为评价其可行性和适用性的重要方面。这些研究再次表明在决策过程中必须意识到城市系统的复杂性,也突出了“包容性”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此外,第四部分的大量案例说明和解释了目前在实践研究可持续性方面获得的成就,内容涵盖了对不同城市尺度下的,运用不同手段的和处于不同实施阶段的各类型可持续城市形态的研究。由于基本上所有的方案都是根据特定城市或地区的具体情况来展开的,因此可以清晰地判断各个计划在获得可持续性过程中的优势,并评估可持续的城市形态能够带来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尽管这些方案看上去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大多数方案仍然通过促进城市的紧缩和功能混合来实现城市、街区或者社区的可持续性。例如,Thompson-Fawcett描述的“都市村庄”体现了高密度、富有场所感、良好的交通路线组织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特征 Hulme的“变化的家园”方案针对的是社区的尺度,最终认为居民工作和生活的混合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样,Heath关于建筑居住功能再利用的分析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这些来自实践研究的成果对于拓宽认识和评估理论的实效性具有极大的价值。


3 启示

3.1 研究方法的启示

国外学者对城市形态可持续性的研究经历了理论先行和实证研究两个阶段,到目前两个方面的工作已进行有效校核,共同推进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上述研究成果的实现与相对严谨、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分不开的。书中运用较多的是比较分析法和模型预测法,以下将选取几个典型案例来进行说明。比较分析法运用在了分析城市形态与交城市形态可持续性目标的实现——读《迈向可持续的城市形态》通可达性和居民交通方式选择的关系研究中。为了说明不同城市密度(高密度或低密度)和土地利用方式(多用途或单一用途)对能源消耗、生活质量和社会交往的影响,英国学者Masnavi选择了2个城市的4个地区进行了分析比较7,它们分别是格拉斯哥的Garnethill和Hyndland,以及东克尔布莱德新城的East Mains和Stewartfield,这4个地区的密度和土地利用特征可以从表1和表2体现出来。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和与当地居民的谈话,论文的最终成果包括了这4个地区到城市公共设施的可达性、交通行为的特征(见表3)、生活环境和邻里关系等几个方面的比较研究,其结论认为紧缩城市更有利于居民方便地到达城市各相关设施,在功能混合的地区,由于大多数服务设施的可达性良好,不仅降低了小汽车的使用,也使得能耗和有害气体的排放都会减少8

。其中还指出单纯的高密度并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高密度和土地混合使用的结合才是最可持续发展的。经过比较论证,文章认为紧缩城市也有明显的不足,例如缺乏绿地、开放空间和公园,这个交通模型提供了一整套关于交通量变化的完整数据,包括交通路线、方式、目的地的选择,出行的时间以及出行的频率等。除了上述方法之外,问卷调查,群众访谈和经验值的运用等

也是获得和整理基本数据的常用手段。本书还集中了大量关于不同城市形态可持续性研究的实证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充分描述和客观评价,检验和论证了当前理论研究的实效性,正是在研究方法上的科学性进展带动了相关成果的产生,也为决策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可信的依据。


3.2 研究成果的启示

《迈向可持续的城市形态》一书总结了上个世纪末西方发达国家对城市形态可持续性研究的最新成果,书中通过大量跨越多个城市形态可持续性目标的实现——读《迈向可持续的城市形态》

注:(1)除 1990现状数据外,其余均是运用交通模型预测的2015 年的交通情况。

  (2)DM 就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几乎不进行交通措施的干涉;DS1则包含了一些交通策略,比如中心区停车的减少,城市中心道路的定价,公交线路、自行车线路和乘车站、停车位的供给等措施;DS2则包含了更多的措施,比如广泛的轻轨系统。

  (3)简单的紧缩策略是指一般性的限制城市外围增长的一种策略;几种特定的紧缩策略都是指在DS2 的情况下采取了其他措施,包括:A2 ——在公交系统良好的中心区集中就业;A3 ——中心区以及轻轨沿线的集中居住;A4——就业与居住均集中(混合了A2与A3)。

  (4)“换乘(小汽车)”或“换乘(公交)”是指使用小汽车或公交车到达换乘点后换乘轨道交通出行的交通方式。

(3)20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关于城市形态可持续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在确定城市采取紧缩策略的发展趋势下,学者们更重视针对具体城市和地区的特殊情况制定相应的城市可持续政策,并建议将城市问题扩大到区域的范围中解决。《迈向可持续的城市形态》一书通过理论的阐述和案例的论证将上述观点呈现在读者面前,并比较研究了紧缩基础上的不同城市形态对可持续性的影响[4]

,极大地拓宽了研究可持续城市形态的视野。因此,对于城市形态可持续性的研究我们可以从本书的研究成果中得到启发:城市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只有当城市形态促进城市系统各要素(交通、环境、社会、经济、能源等)的良性健康发展时,城市才有可能向可持续的目标迈进;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兼顾密度和功能混合将促进城市的持续发展,同时应把城市问题放至区域的大背景中审视和解决。另外,“紧学科分支的研究文献,涉及到了关于城市形态与可持续性关系的深层次讨论。由于本书内容庞博,各篇文章均有自己的立场和主张,因此最后有必要从众多的研究成果中梳理一个有关研究可持续性城市形态的清晰脉络,以利于今后的学习和探讨。概括起来,到目前为止对可持续性城市形态的认识逐步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的口号一经提出便得到了世界各国的积极响应,城市问题的重要性也日益显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专家学者开始广泛探索有效解决城市不可持续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逐渐认识到城市规划及由此形成的城市形态将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3]”。

(2)20世纪90年代,由于城市无序蔓延带来的严重后果被认为是城市不可持续的根源,因此强调遏制城市扩张的紧缩政策成为当时呼吁的主流,在大多数欧洲城市,这一政策已经被写入法规。然而,也有来自美国的持分散论观点的学者对此表示怀疑。所以尽管紧缩城市获得了政府的认同,但是学术界的讨论远未停止。这也是本书的前一卷《紧缩城市》的出版背景。104 国际城市规划 2007 Vol.22, No.1缩”并不是一种具体的、特定的城市形态,而是一种城市发展策略,它的实行、检验和修改都经由时间佐证,因此,可持续目标的实现被重新认识为“一个过程而非最终的目标”,过程中决策的“适应性”和“包容性”是极其重要的。在给定的情况中决策一种或几种最具可持续性的城市形态,并预见其实现的过程和结果将是城市管理者和政策缔造者的重要任务。


4 结语

现在对于最终的可持续的城市形态的探求可能需要转向探索一系列可持续的城市形态,这些形态应该对目前现存的居住模式和文脉做出回应……(Jenks等,1996)。西方发达国家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正积极探索一种有助于降低能耗,改善环境,体现城市生活活力,并促进社会公平、经济发展的城市形态。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已经获得了丰硕的成果,虽然多方力量的校核使得到“普适性”的一般结论遭遇困难,但是目前的进展对于获得可持续城市形态的研究仍然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并对世界各地的城市建设均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我国大部分城市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面临着城市空间形态与发展模式的选择与转型,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方法与结论将有助于结合中国城市的特点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进而帮助获得正确的决策。


参考文献:
  • [1] Katie Williams. Elizabeth Burton and Mike Jenks, Achieving Sustainable Urban Form [C]. London and New York:E&FN Spon, 2000

    [2] 本书现已被译为中文,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名为《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2004)。

    [3]“可持续发展”最为广泛被引用的概念是1987年WCED所下的定义,被描述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100 国际城市规划 2007 Vol.22, No.1化,并由此衍生了关于城市形态可持续性更深层次的讨论。

    [4] 周玉鹏等译. 迈克·詹克斯等编著,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p6页

    [5] Katie Williams. Elizabeth Burton and Mike Jenks, Achieving Sustainable Urban Form: Conclusions [A]. Achieving Sustainable Urban Form [C]. London and New York:E&FN Spon, 2000, p347页

    [6] Defining Sustainable Urban Form: Introduction [A]. Achieving Sustainable Urban Form [C]. London and New York:E&FN Spon, 2000,p7页国际城市规划 2007 Vol.22, No.1 101

    [7] 王缉宪. 国外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一体规划的方法与实践. 国外城市规划,200(11)

    [8] David Simmonds and Denvil Coombe, The Transport Implication of Alternative Urban Forms [A], Achieving Sustainable Urban Form [C]. London and New York:

    E&FN Spon, 2000

    [9] 周玉鹏等译. 迈克·詹克斯等编著,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p22页

    [10] 文中除紧缩城市外,还比较了边界城市、走廊城市、极核城市和边缘城市等不同城市形态对城市可持续性的影响


在线阅读
中文/英文
全文下载

《国际城市规划》编辑部    北京市车公庄西路10号东楼E305/320    100037
邮箱:upi@vip.163.com  电话:010-58323806  传真:010-58323825
京ICP备13011701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223

7768552